•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中研院新發現 有助破解癌症密碼
內容

我國破解癌症密碼有重大突破!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團隊,於人類胚胎幹細胞中找到七組先前未知的特有醣脂結構,可能在癌細胞轉移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未來若針對這些細胞「特徵」設計標靶藥物,有助於癌症偵測與治療,癌症將不再是「不治之症」。

這項研究日前發表於重量級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受到國際矚目。

研究主持人、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游正博表示,胚胎幹細胞是形成人類最早期的細胞,由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形成,著床於母體子宮後分化成各種細胞。科學界認為,癌細胞會「退化」,變得非常像胚胎細胞,具備極強的轉變、增生能力,「就想胚胎變成嬰兒一樣,快得驚人!」因此研究胚胎細胞的構造,也就可能破解癌症密碼。

中研院將目標放在胚胎幹細胞表面的「醣脂」上,游正博表示,醣脂(glycosphingolipids,簡稱GSLs)存在於人體細胞膜上,是細胞內外的溝通橋梁。學界認為,醣脂具有調控細胞附著力、變化細胞生理狀態,以及在癌細胞中協助癌症轉移的關鍵角色。

研究團隊利用質譜儀對胚胎細胞進行仔細的成分分析,成功確認七種醣脂結構,其中Gb5Cer、globo-H和SSEA-3,都被證實與乳癌、前列腺癌、攝護腺癌有關。游正博說,這些「特徵」只有癌細胞和胚胎細胞有,一般正常細胞沒有,科學界可藉此設計藥物,專殺具備該「特徵」的癌細胞,便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游正博表示,國外研究癌症多直接分析癌細胞,只有中研院是從狀況類似的胚胎幹細胞下手,目前已小有成就。例如醫學生物專題中心執行長陳鈴津等人找到的globo-H結構,已技術轉移給國內生技公司開發疫苗,現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能夠延長乳癌病患的壽命。

出處 中國時報/陳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