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兩岸生技搭橋 留意法制差異
內容

生技研發時程往往長達十餘年、投入金額達數10億美元,但成功機率卻僅千分之一。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與國內生技業者表示,後ECFA時代來臨,未來兩岸生技發展,可透過生技搭橋等加強合作,但須注意兩岸法制不同,應審慎評估後再訂對策。

生技產業商機龐大,已列為政府力推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根據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研究,未來20年至30年間,全球將迎向「生物經濟」(Bio-economy)時代。不過,因生技產業的專業技術需求性高、投資金額龐大、研發時程長及風險性大等特性,導致進入障礙較高,目前主要集中於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地區。

基亞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張世忠認為,兩岸簽署ECFA後,台灣將扮演進入中國市場「門戶」(Gateway)的重要角色,可望吸引全球大型生技企業來台,將來發展機會無窮,未來應從台灣出發,結合中國大陸的發展潛力,進軍亞洲與全球市場。

張世忠指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優勢包括:游資充裕、擁有優質人才、產業經驗豐富、具重點研發成果,以及任勞任怨的「台灣人精神」等,但有整體資源欠缺、研發能量不足、市場規模小和缺乏智財管理經驗等劣勢。

資策會科法中心專案經理陳郁庭表示,中國大陸原物料充足、市場規模大及資本市場強盛,卻欠缺產業經驗、技術及人才等。因此,建議兩岸生技發展可加強合作交流,採取「優勢互補」策略,但須注意兩岸法制環境有所不同,應審慎評估後再訂對策。

張世忠認為,政府及業者應構思十年後,亞洲的醫療、環保與農業生技需求為何,並瞄準大中華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潛力,優先取得立足點,例如開發植物中草藥等新藥,從亞洲角度思考,創造「區域差異性價值與利基」。

他表示,生技新藥開發難度高,未來應尋求與其他國家共同合作,並可鎖定「無藥可醫」(Unmet Medical Needs)重大疾病,例肝癌等,作為主要發展目標。

出處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