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目前有將近1500百多位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CML)患者,患者通常不會有症狀,僅有少部分會出現脾臟腫大情形。台大醫院骨髓移植病房主任唐季祿昨(7)日表示,第一代藥物因有抗藥性,且與標靶的基因突變(疾病為了活下來而找出路)有關;第二代的標靶藥物克服大部分的抗藥株,能減少基因突變影響的療效,並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病原因多不明,亦無明顯的早期症狀,一般病程可依惡化程度分為3期:慢性期,臨床症狀輕微,平均維持約2~5年;加速期,疾病開始失控,例如對藥物反應變差,平均維持3個月~6個月;急性期,惡化嚴重,存活率為3個月~1年。
唐醫師表示,近年來CML的新增病例數有限,每年約有170~190例新增個案,且發生率遠低於美國及日本,美國(1.8%)的發生率是我國(0.9%)的兩倍。
標靶治療可選擇性阻斷癌細胞的訊息傳遞路線,消滅癌細胞,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達到兼顧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治療目標。第一代標靶藥治療3個月,達到完全血液反應、12~18個月達到完全染色體緩解(CCyR)、18個月達到基因緩解(MMR),即減少疾病惡化。
第二代標靶治療提升細胞學反應(更快及更高比例)及分子學反應(更快更持久的主要分子學反應,MMR及完全分子學反應,CMR)及減少疾病惡化。
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患者,在年終時發現罹患CML,服藥一個月後停藥,而改服中草藥,半年後,出現視網膜出血、腦部出血等情形,目前仍在急診中。
即便有新的標靶藥物讓存活率延長至20年,但仍有1/4的患者不願治療,唐醫師表示,原因在於患者未獲得正確訊息或選擇偏方,這方面猶待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