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技產業發展,現在是方向比能力重要的時代。
台灣生技製藥業在2009年平均年產值每家不到2億元,生技製藥業不併購,未來沒有空間,台灣的製藥業以內銷為主,外銷能力很弱,且台灣內銷市場又只有健保局這家單一買主。
不過台灣的資本市場給予製藥業的對待不錯,其本益比是來自國際通路提供的價值。
中國的製藥市場是一頭已醒來的睡獅,人口是美國四倍,但藥品市場只有美國的10%,由產業發展預估,未來幾年年複合成長可達兩成,GMP的實施也會促成藥廠的整併,新醫改的推動,更將預算用到預防醫學,這將有助於大陸醫藥通路整頓。
中國整體醫藥表現,目前本益比為20到27倍,國際大藥廠委外代工的趨勢,將隨著許多新藥專利到期而受到影響,這是是亞洲各國的市場機會。
亞洲可以提供廉價的代工服務,至於台灣本身應該做什麼事,以亞洲的藥物開發成本比較,前臨床(pre-clinical)占比20%到25%,比生產比重還高,因此發展愈前端項目,亞洲的藥物開發價值愈高。台灣的問題,在於學術研究成果出來後就下不去了,不考慮產品開發。面對大公司,如何與他們合作是一重要問題。
製藥業的投資布局,去年以醫院為平台,建立以保險公司為連結。但現在只能談上游的生產開發,及臨床,整個要透過好的科技及通路來串連。
投資布局的資金,與產業應該要分開來,利用資金成立控股公司,投資海外的產業後,再回來投資台灣產業,一定要有很長的布局,及戰略投資路徑,先進入一個投資控股機構,再去買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