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工研院:應產業結盟 由下而上
內容

生技展延續火力!昨(20)日登場的商機媒合會議,有16家國際製藥、醫材、新劑型等公司與150多家國內外廠商進行一對一媒合,大會榮譽主席李鍾熙看好媒介成果,而工研院生醫所所長邵耀華則建議,台灣醫材業者應循「產業結盟」及「由下而上」策略,前進中國和海外市場。

李鍾熙表示,「MIT」的品質,加上不少海外公司想與台灣廠商聯手搶進大陸,將有助於此次的媒合成功率。由於台灣市場太小,企業規模也不大,導致向國際市場發聲的能力降低,因此,透過策盟和整併的模式將有助於生技產業的發展,泛官方基金應重啟中小型早期風險投資基金,擔任「Lead Investor」(領導投資者),解除中小生技廠恐被大吃小的疑慮,也可藉此推動整併、提高研發能量。

針對全球廠商都覬覦的中國醫療市場,邵耀華認為,中國醫療市場雖大,但台灣業者要真正攻入並不容易,一方面受限於法規,另一方面則視兩岸協商的進度,因此,生醫業者不要只把眼光放在中國大陸,快速發展的金磚四國,由於不少法規沿用美國FDA標準,對國內一向採取FDA和歐盟的標準來看,銜接反而更容易。

邵耀華表示,台灣醫材和醫藥廠商要進攻中國市場,應採取「上下其手」策略,除了透過兩邊官方對談,加速法規面的相互協商外,可比照「台灣鳳梨酥」的成功模式,由下而上去獲取終端消費者的認同,進而推動開放的速度。

由於台灣醫材和醫藥廠商資本規模小,相對於中國生醫廠商動輒5億、10億人民幣的資本額,國內廠商若不結盟,很可能會被吃掉。邵耀華認為,國內廠商在中國應該要循著產業結盟模式,爭取最大利基。

另外,隨著中國高齡人口逐年成長,在大陸官方有意推展遠距醫療,照護基層高齡人口下,繼柏樂集團首席執行官Steven Burrill看好老人醫療商機後,邵耀華也認為,這是台灣可以切入的機會。

他建議,國內廠商應結合硬、軟體及後段醫療服務優勢,將台灣遠距醫療市場擴及中國大陸,並扮演Second Opinion的諮詢角色,聯手進軍中國。

出處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