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施顏祥10日表示,經濟部將扮演銜接研究能量至商品化間的第二棒角色,經濟部也喊出,未來每年將挑選3-10項候選藥物,進入臨床前試驗(IND),今年學名藥打入國際市場的申請案件及產值也將倍增。
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屆滿兩周年,10日經濟部也於大禮堂舉辦生醫科專聯合成果展,並以「抗壓」、「抗癌」、「銀髮」、「服務創新」及「創新醫材」為主題,展現產官學界的研發成果。
施顏祥表示,為導引長期以來我國在製藥及醫療器材累積的學術研究成果與人才資源,台灣生技起飛計畫核心概念之一即是強化產業供應鏈第二棒產業化研發角色,以補足當前供應鏈缺口。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吳明機指出,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下,近兩年來,經濟部在蛋白質藥品研發、推動學名藥產業化、強化中游醫材雛型產品開發,都繳出亮麗成績單。2010年蛋白質藥品已完成7項臨床試驗的藥物代謝動力學(Pre-IND DMPK)技術測試平台的確效,未來每年將可挑選上游研發機構3-10項最適化候選藥物,開發至臨床前試驗(IND)階段。
吳明機也說,推動學名藥產業化成效上,目前廠商在學名藥國際化部分已通過3案申請,今年預計將倍增至4-6件,盼借此協助台灣學名要打入歐美日市場,達產值倍增之效。
他表示,在強化中游研發醫材雛型產品開發上,分別經由工研院、塑膠中心及金屬中心,於北、中、南三地各建立醫療器材快速試製中心(RPC),2010年已完成9件快速原型試製,估計今年將完成更多產品原型試製,大幅縮短台灣醫材研發成果商品化時程。
吳明機進一步表示,生醫科專成果豐碩,台灣生醫產業未來可透過「服務創新」加值,替台灣生醫產業創造更多利潤空間。另外,在生技製藥與醫療器材進入人體臨床也有重大進展,工研院兩項軟關節修復骨技術已完成10例臨床研究,搶先通過台灣衛生署人體臨床試驗許可,以及C肝補助藥物複方新藥通過衛生署新藥臨床試驗申請,象徵台灣於全球醫材及製藥產業往前邁進一大步。
經濟部特別指出,當前一套數位X光感測器動輒20多萬元,離島偏鄉地區根本無法負擔,為落實照顧偏離島偏鄉政策,特由中科院研發出低成本、且自原料到感測模組全由台灣自行研發之數位X光感測器,未來離島偏遠地區也可享有與本島地區同樣等級醫療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