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2日公布首份「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指出台灣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GDP占比約6%,遠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9.6%。美日歐商醫藥界與病友等14個團體共同呼籲政府提高醫療保健支出GDP占比,並編列精準醫療與癌症防治預算等健康投資,以接軌國際。
台灣癌症、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較OECD國高
報告指出,台灣在多項健康指標評比上雖表現不凡,但仍有進步空間,以台灣死亡率前十大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為例,對比加拿大、英國、德國以及國情與台灣相似的日本及韓國等5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台灣的標準化死亡率都高於其他國家,這與台灣健康投資不足有關。
此外,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全面健康覆蓋指標(UHC),綜合評量各國基本衛生服務涵蓋程度以及醫療財務負擔狀況,台灣與上述國家都存在差距,顯示台灣無論在重大疾病保護力以及醫療可近性上,尚有潛力等待發揮。
台灣新藥給付生效率下滑 高齡少子化雪上加霜
報告亦指出,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水準有相關性,整體而言平均餘命表現較好、癌症相關失能調整人年(DALY)有較佳表現的國家,公部門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水準亦較高。
然而,台灣CHE(包含醫療服務、藥品消費支出等)的GDP佔比僅6.1%,顯低於OECD平均9.6%,藥品支出GDP佔比更只有1.2%。受限預算也嚴重影響醫療資源,以新藥健保給付為例,日本高達95%新藥已納入健保給付,且給付等待時間大多60日以內,最慢不超過90日。反觀台灣,新藥給付生效平均需等待超過700日,給付生效率也持續下滑,2021年統計的6年累積新藥給付生效率僅55%。
近來健保署已努力加速新藥給付,但受限於預算,仍需要各界支持。2050年起台灣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人將超過700萬人,預估屆時老年人口每年醫療費用將超過6,200億元,對醫療體系而言挑戰加劇。
強化健康投資4大建議 專家籲提高醫療支出GDP占比
IRPMA理事長勝間英仁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一再強調,追求更好健康上的花費,是一種投資,而不是成本,不但能增進大眾的健康與公共衛生,更能帶來經濟、稅收、生產力的成長,以及強化醫療體系接軌國際以及生醫產業的創新,強化國家競爭力。創造可持續的醫療保健環境已成為全球目標,台灣必須打破成本迷思並增加醫療保健投資,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醫界、協會與產業代表已在今年2月共同簽署「2023台北健康照護宣言」,呼籲政府加大對醫療保健的投入。
專家認為,以同樣實行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日本為例,日本政府2014年將消費稅率自5%提高到8%,2019年再提升至10%,並將稅收用於育兒支持、醫療保健與長照服務等途徑,平均餘命與健康指標表現領先比較國家,值得借鏡。
一.拓展健保多元財源並改善資源運用效率,全民需有健康投資共識。
二.參照國際提高醫療支出水準,可將日本醫療保健支出GDP佔比11%作為長期目標,並循序漸進以OECD平均水準8-9%為短期目標。
三.改善新藥可近性以提升國民健康,並增強我國醫療體系的國際接軌及生醫產業國際競爭力。
四.成立行政院跨部會小組,並將增加健康投資與改善健康指標列為施政目標,推動全政府協作,並持續匯集民間團體意見做為決策考量。
除了調整保費,多位專家建議政府應積極規劃多元財源,包括以稅收挹注健保、另編列精準醫療與癌症防治相關預算、調高民眾部分負擔、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推廣指示用藥自我照護等。呼籲跨黨部會打破成本迷思,從根本思維著手,將醫療保健支出是為對健康的投資,才能建立堅韌與永續的醫療環境。
►資料來源: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