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缺藥品項最多達100多項
最近國內缺藥的問題蠻嚴重的,缺藥最嚴重的如基礎用藥的Amoxicillin(安蒙西林)還有氧化鎂(MGO),事實上以Amoxicillin來講的話,是製造膠囊外殼的工廠供應不及,所以變成說整個供應環節都產生了問題,造成醫院、藥房都缺藥。
國家的對於藥品管理的機制,食藥署有一個資訊供應平台,藥品的資訊供應平台,這中間分兩部份,一個部份是,藥廠本身如果6個月之內,它的藥品沒有辦法繼續供應的話,必須要主動的通報到食藥署的這個平台,食藥署就會去協調看怎麼樣的缺藥的狀況,來請別的廠商來供應;另外一個廠商比較被動的是,就像這次醫院、藥局缺藥了,也是到這個平台來讓主管機關知道,主管機關就會通知,為什麼你們這家藥廠會缺藥?食藥署同時會啟動機制,把台灣有同樣藥品許可証的廠商都會請來,然後協調增加一些產能,如果台灣的產能不夠的話,會啟動從國外專案進口。
食藥署這幾年來都是運用此機制在管理國內藥品供應,而且也發揮了很大的功效,所以對於平衡藥品的供應有很大的幫助,只是這一次突然之間是缺藥數量比較大,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也親自參與,經過這段時間衛福部跟食藥署的努力,缺藥的問題已經慢慢的緩解了,短缺的項目從100多項,現在已經緩解到剩下幾項而已,所以最近我們會員廠商也是努力的在增產,那主管機關必要的時候就會從國外專案進口,所以缺藥問題就慢慢的會把他解決。
依健保法規定 藥價須年年檢討
以後是不是還會發生同樣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藥界在擔心的,從10年前,健保法第62條規定,如果健保藥價支出超過目標值的話,要從超出的金額去修正扣除,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砍藥價」,這種作法已經扣了10年了,每年都在砍價。這一陣子,自俄烏戰爭以來國際原物料大漲,整個製藥廠商的成本大幅的提高,但是健保這樣每年砍藥價,會造成一些如果不符合成本的藥品,廠商可能就不做了,如果這樣不做的產品增多的話,會變成惡性循環,因為這個不是主管機關的問題,是市場的問題了,賠錢的生意沒有人要做,你不能叫廠商一直賠。
像剛剛提的目前最缺的Amoxicillin它是高致敏性的,必須要獨立廠房來製造,但是健保署採購價1顆才幾毛錢,我們台灣是PIC/S GMP的會員,這麼高品質要花很大的成本,但是我們的售價是這麼的便宜(就是健保的收購價),因為健保每年砍,那藥廠就會思考既然賠錢的就不要做就好了。長此以往就會註下缺藥的伏筆。
Amoxicillin健保採購價 一顆不到1元
藥廠的主管機關有二個,一個是健保署、一個是食藥署,食藥署負責維持品質,而且我們是PIC/S GMP的會員,又是國際ICH(國際醫藥法規協和會)的會員,所以每年跟著法規的進步,台灣要跟國際接軌,所以品質的要求一直都很高,但是品質維持都是藥廠要投入資本;但是健保署只負責藥價,基於健保法,它每年一定要依法行政砍藥價,那藥廠就像夾心餅乾一樣。
這種生態讓藥廠很為難,因為這個變成一個制度了,除非修改健保法,但是修母法哪有那麼簡單?而且是已經行之有年的,任何一個部長都要依法行政,不是部長想怎樣就怎麼樣。像前一陣子陳時中當部長的時候,COVID-19(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2020年剛起來的時候,我曾去見陳部長說,疫情起來了,那對於藥廠的生產,各方面都受到很大的管制,是不是健保這樣可以一年不用砍價,然後他就把健保署的官員找來,跟我們一起開會,後來的結論是因為這個是法,所以他們要依法行政,部長的權限就是延半年,所以2020年的時候是延半年才砍藥價。
行政院另立預算 補貼藥價
今年四月健保署依法要砍藥價了,但是因為有太多的品項缺藥,那除了食藥署找廠商來解決之外,健保署也把這個像去年超徵收的4000多億稅款,爭取200億來補貼幾十項不砍價的藥品,這是一個彈性的做法,可是終究是短期方法,最重要的是母法在那邊,以後要怎麼做,這個叫DET(Drug Expenditure Target,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超過目標值就要訂一個,這個到底是要怎麼做。然後我們是建議,我曾建議衛福部,是不是行政院另立一個預算,以後新藥或是慢箋藥,不要砍學名藥來補新藥,應該說是砍學名藥來補新藥,是不是另立一個預算,跟這個健保總額沒關係。
類似一個做法,今年既然可以拿超收的稅收來補,能不能國家列一個預算,比如說100億或是100多億,看你要砍多少,來補這個你要做新藥的,這樣子原廠的新藥也不會說,因為你健保價低他就不來了,這個可以兩全其美,一方面學名藥已經砍的已經從不知道地上幾層樓,砍到地下不知道幾層樓了,大家都不會算了,只要這個法在,每年都一定要做,不然他們公務員沒有依法行政也不行。
►資料來源: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3500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_fs4PpQo0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