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全國缺藥潮擴及醫院 醫界曝問題癥結3方面:藥價砍太深
內容

全國缺藥潮從基層藥局、診所擴及至醫院。健保署因應近期缺藥事件,昨上午就缺藥因應機制與醫界代表及醫學中心院長舉行會議。參與會議的前立委、安泰醫院榮譽院長蘇清泉說,目前該院完全缺藥的有麻醉藥、抗生素等10項藥品,而限藥藥品則有13項,如採購數量100盒,但藥廠僅能提供50盒,可見缺藥問題嚴重,昨天會議上已直接向健保署長石崇良反映缺藥情形。

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缺藥情形在基層診所已有一年多,「真的是有點缺」,許多診所都利用借藥解決缺藥問題,比如說診所缺止吐藥、高血壓藥品,即透過藥品業務代表向其他有貨的診所調貨,三至五個月後,藥廠製作出新的一批藥品後,再把原來借的那一罐藥還給出借的診所。但其中兒童用藥原本量就少,也不容易借藥,更常出現短缺問題。

蘇清泉說,缺藥問題癥結於三個方面,政府應提供解決之道。第一、每年健保總額的藥費成長率須與醫療費用成長率一致,但藥費成長一定比醫療成長高,如此抑制藥費成長,讓許多罕見疾病、癌症新藥無法進入台灣,或無法獲得健保給付,如此對罕見疾病或癌症患者「公平嗎?」使患者必須自費醫療,「如果沒錢治療,就是等死」。藥費總額勢必要增加,才能解決患者用藥問題。

第二、健保署砍價學名藥藥價,有時砍的太深,讓藥廠沒有利潤就像要退出健保,如在擔任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召委時,生產肺結核的第一線治療用藥「卡納黴素」(Kanamycin)針劑的廠商陳情,健保給付價17元,因不符成本而請健保署、食藥署協商,詢問「卡納黴素」成本價多少錢?廠商回答27元,官員即說那健保價就調整至27元,但27元僅是成本價,最後經協調比成本價再多一、二元,廠商才願意繼續生產。因此,制定藥價「地板價」確實十分重要。

第三、藥品核價應參考鄰近日、韓等國,不能把所有藥品壓在最低價,如此造成許多國際新藥不願進入台灣,而國產藥廠也因沒有利潤而不願意生產,且目前國內學名藥的原料藥高達50%來自中國大陸,印度占30%,政府應協助藥廠穩定取得原料藥且兼顧品質。

王宏育說,台灣的健保制度「真的管理的很好」,讓藥品可以維持在低價狀態,但感覺有一點管過頭了,讓藥廠利潤十分微薄,還記得1996年國人醫療保健支出占GDP(國內生產毛額)4%,南韓為3%,但目前台灣從4%成長至110年的6.7%,但南韓已上升至8%,在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都落後南韓,政府應想辦法多投資醫藥,促進內需產業。

王宏育說,立法院通過「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其中1000億元給予補充健保,可以提播一部分用作補充藥價,讓藥價調降少一點,解決缺藥情形。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995369
出處 聯合報/沈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