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生技產業,要聚焦、缺配套。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閻雲接受本報專訪,並為產業發展獻策,他表示,台灣在生技產業領域人才、能力具足,下一步應該要仿效以色列、美國波士頓,更開放以推動產學合作,以學研刺激產業發展,儘速創造成功案例,以鼓勵人心。
閻雲表示,十餘年來台灣生技產業動力強,受惠於過去的學術、人才累積,台灣發展生醫正是時候,但產業如何聚焦,環境如何配套,則是兩大問題與挑戰。
這兩個挑戰,閻雲指出,在聚焦方面,以台灣在生醫、資通訊及工業發展的人才累積,最好的發展領域就是「精準醫療」,可發展出更好的檢測平台與設備,借重大數據、人工智慧,切入基因檢測與診斷,乃至於細胞治療與藥物發展。
環境配套方面,台灣略顯不足,閻雲表示這也是產業發展的遺憾,如台灣在「資金引入」方面限制太多,他強調「必須將重重大門打開」,產業發展才有活水。
閻雲指出,政府在這方面都有努力,譬如經濟部、金管會官員都有共識,但礙於法規的修正沒跟上,由於立法、修法的效率不足,讓許多與民生直接、間接有關的法案被擱置,而導致彈性資金無法取得,譬如「陸資」的限制,就是一大問題。
在產業發展政策上,閻雲表示,可由兩大方向去思考,包括「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以前者為例,譬如
以AI引導產業,加強該方面投資,同時也要開放人才引入,借此機會將整個制度法規鬆綁,配合這個由上而下的作為。閻雲也指出,「由下而上」就要回到大學,讓大學作為產業的「源頭」,以美國為例,美國最優秀的人才不見得在生物科技,但他們的優勢是有一個「群聚環境」,如波士頓,波城近年以小而美的生物科技、ICT、A.I.結合,在哈佛、MIT的引導下,激盪出許多奇異的產業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