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印度政府大力扶持 廉價仿製藥應運而生
內容

在印度政府大力扶持下,國內廉價的仿製藥品大量生產,甚至跨境銷往中國等地區,部分藥品也成為委託代購的熱門藥品,受到國際藥品市場的高度關注。

仿製藥又稱學名藥,指新藥專利過期後,其他廠商能以相同成分和製程生產的藥品。仿製藥上市後,通常會讓這款藥的藥價立即大幅下降。

中國最近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引來各界對印度仿製藥的更多關注,其實經常往來印度的人都知道,價廉的印度仿製藥,常成為全球慢性病與重症病人治療病症的寄望所在。

改編自2015年陸勇代購印度仿製藥案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在中國上映後,引起諸多討論與關注,更促使中國總理李克強指示相關單位落實抗癌等重症藥的降價,還傳出中國準備加速放寬印度藥品進口。

其實,在印度工作或經常到印度出差的外國人,尤其是台海兩岸的華人,都有被親友要求在印度代購仿製藥的經驗,主因是價廉。

「藥」片中,由瑞士製藥企業諾華(Novartis)投資超過50億美元研發,用來治療慢性白血病的藥品基立克(Glivec,中國翻成格列衛)為例,一瓶基立克在中國賣到人民幣5萬元,但印度仿製藥一瓶才人民幣500元,價格相差百倍。

目前在印度從事印度仿製藥代購業務的瑞克斯(化名)指出,因為從事代購業務的人多了,在中國的售價沒有以前好,但印度仿製的基立克與原廠專利藥的價差仍有10倍左右;而最常代購的癌症藥、肝病藥等仿製藥,與原廠藥的平均價差也都有10幾倍,代購利潤仍相當豐厚。

一項數據顯示,印度仿製藥價大概只有被仿製的專利藥價的10%到40%,對不想因買藥導致傾家蕩產的慢性與重症病患來說,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

但為何印度仿製藥能賣得那麼便宜?主要跟印度政府的政策扶持有關。

印度政府為保護本土藥廠,確保藥品讓收入原本就不高的印度民眾買得起,1970年由當時印度總理英蒂拉‧甘地(Indira Gandhi)主導,修訂專利法,僅對食品和藥品授予製程、工藝專利,而不授予產品專利,導致印度藥廠可直接仿製世界上任何專利新藥,在本土銷售,印度仿製藥隨之蓬勃發展。

在印度藥廠省下研發費與授權費等鉅額費用下,仿製專利藥,且人力與其他相關成本都相對更低廉等優勢,印度藥品市場隨即產生劇變,跨國藥廠節節敗退,從過去控制印度70%的藥品市場,到1970年新專利法通過後,市占率只剩35%。

在印度政府的保護與獎勵下,根據印度官方與印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等民間的統計與資料,印度已有3000多家製藥企業、1萬多間製藥工廠,印度仿製藥在2016財政年度已占全球仿製藥的20%,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210億美元,成長到2016年的261億美元。

即使印度在2005年結束身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的過渡期,修改專利法給予藥品化學成分專利,2009年再次修法禁止印度藥廠在未經授權下仿製跨國藥廠的專利藥後,印度製藥業在藥價便宜,且多數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審核的品質保證下,仍在全球享有名氣。

許多國際大藥廠新藥一拿到專利,常以較低權利金授權印度藥廠生產,利用印度藥廠的低價攻占第三世界市場,預計印度製藥業2015到2020年以12.89%的年複合成長率,可望擴大到550億美元。

由於「藥」片讓印度仿製藥被聚焦,中國病患對印度藥品的需求大增。但瑞克斯說,隨之而來的是海關查驗也更加嚴格,過去託人把藥帶回中國的費用,從每盒藥人民幣30到40元,上漲到人民幣90到150元,代購成本大增。

瑞克斯認為,即使中國將來開放更多印度藥進口,也更嚴格查核印度藥的走私行為,但只要中間有價差與利潤,還是有人會想盡辦法引進印度藥。

除了中國對印度仿製藥有需求,根據市場分析顧問公司DSP Merrill Lynch India的資料,美國也有4成仿製藥來自印度。印度製藥業成為印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第4大產業,未來前景被看好。

出處 中央社/康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