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月登場,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BBA)昨(18)日打前鋒,專家認為,生技大整合趨勢來臨,在非醫療業積極搶進下,跨業、跨國合作成形,台灣有完整ICT產業和透明化制度的優勢深具利基,至於看好的五大商機為免疫腫瘤檢查點抑制劑、生物相似藥、基因治療、生物分析服務及CMO、CDMO等廠商。
Forst & Sullivan健康轉型部門資深合夥人暨資深副總裁Reenita Das表示,到2025年前醫療保健產業成長可期,但目前也面臨挑戰,包括:1.無法維持長遠經濟性:醫療支出從過去140美元到現在1萬美元以上;2.成本準確性存在問題:40%的實驗結果必須重作,將浪費約100億美元;3.藥物醫學應該是個科學:但目前只有50%正確診斷、50%是靠醫生直覺做決策,整個醫療系統和效益大大脫節;4、藥物能真能讓人活得更久嗎?
Reenita Das預估,biological未來會成長300億美元,占比會達30%,核心技術在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和精準治療將超過50億美元,並將在未來幾年持續成長,並且結合基因編輯、人工智慧等技術。
美國生物產業協會(BIO)資深副總Joseph Damond 表示,新藥研發到上市的成本愈來愈貴且持續攀升,1970年代平均需要1.8億美元,2000年以後上升到平均超過25億美元。從專利確認到推出小分子藥物上市,平均要花12.8年。在臨床研究上,中國、台灣、俄羅斯等新興國家將投入更多資源,形成新一波全球競賽。
另外,花旗集團亞太區醫療投資銀行董事Miron Lila、MIT副教授盧冠達、美思科共同創辦人王智弘和Nest.BIO Ventures合夥人等專家也認為,未來全球新生態系興起,將促成更多合作趨勢、跨業或跨國合作趨勢成形、更多的新科技導入應用,如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CRISPR(細菌免疫防衛機制發展出的新技術)、中國等政府傾政策資源積極投入全球競賽。
專家表示,過去100年來由大型藥廠開發生產行銷,現在是由專業製藥廠進行授權合作和聯盟,以策略性的角度與病患、醫生及政府協調,而未來將以服務和創新二大要件共生合作,治療上則以精準邏輯演算法,運用很多技術來幫助藥廠開發藥物,進而管理慢性病,未來並將百分百交由以病患為中心的生醫系統模式,與現有的公司模式有很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