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傳真-產業控股 開拓台灣西藥市場 最佳經營模式
內容
【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特聘教授、陳四維/台灣大昌華嘉公司西藥事業部處長】

台灣自實施二代健保以來,藥價以及藥費總支出受到一定的規範與限制,西藥市場的成長力道因而降低,加上同業彼此之間的競爭與成本壓力,藥廠的經營近年已陷入困境。藥廠為維持藥品市場繼續成長,同時大幅降低營運成本,勢必要深化與醫藥服務提供廠商的合作範圍與項目。

醫藥服務提供廠商在市場需求快速的驅動下,這幾年間確實也快速多元化。從最初以市場營銷與物流服務為主,逐漸拓展至查驗登記、健保藥價申請、病患支持與照護,以及其他衍生的特殊需求,如生物標記中央實驗室檢測、樣品配送及收款等等服務。

然而醫藥服務提供廠商並不擁有藥品專利,且競爭者多,各廠商服務品質及項目差異又不大,替代性頗高,若是無法尋求新的商業模式,那麼就無法脫離高價格競爭,低利潤服務的困境。

並且,食品藥物管理署已行文明定,西藥製劑許可證的販賣業者必須於107年12月31日前,全面執行國際標準西藥優良運銷規範(PIC/S GDP)政策,西藥物流必須符合更嚴格的遞送規範。台灣國內藥品服務商將有一大部份無法符合新法規的要求,需得尋求和符合新規範的醫藥服務提供廠商合作物流遞送,醫藥服務市場的競爭態勢必然進行重組。

目前台灣的醫藥服務提供廠商規模都不大,市場相當分散,名列前段的裕利、禾利行、久裕、大昌華嘉等四公司,合計市占率也還不到40%。醫藥服務提供廠商或可藉由水平整合、垂直整合,以及成立產業控股公司等三項戰略,改變其商業模式,以獲得強化市場影響力,增加營收利潤的效益。

但是,台灣醫藥服務提供廠商多數為小公司,公司董事長或總經理即是創辦人或其第二代,通常會傾向擁有自家的獨立事業,因此要進行產業內水平整併確實有相當的困難度;而醫藥服務提供廠商想藉由併購藥廠或醫療院所向上下游進行垂直整合,又可能會因為其他藥廠對競爭的疑慮,減少了未來合作的可能,或因醫療院所的特許行業特性及限制,增加向下游整合的困難。

在現況下,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應該是開拓台灣西藥市場的最佳經營模式。

由於台灣醫藥服務市場集中度較小,並非寡占市場,也沒有規模獨大和競爭絕對優勢廠商,彼此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成立產業控股公司改變現況的可行性相當高。

十數年前,台灣電子零件流通業所遭遇的狀況和目前醫藥服務提供廠商所面臨的困境類似,多家通路商各擅其長,市場競爭激烈卻獲利不佳。於是世平興業與品佳兩大業者率先合併成立台灣大聯大產業控股公司,展開台灣首次大陣仗的水平整併,其效益使大聯大的平均營運成本下降至3%,遠低於業界的平均水準10%。大聯大的產業控股經營有別於一般併購的營運模式,首先,保留各個被併購公司的組織體系及管理制度,維持原有公司的經營彈性,僅做後台整合。其次,大量留住被併購公司的優秀人才,結合集團菁英,以「共大、共好、共贏」為宗旨,將企業做大、做強、做精。

大聯大在台灣開創產業控股平台,藉由併購成為全球第一,亞太區最大的半導體零組件通路商,連年獲得專業媒體評選為「亞洲最佳IC通路商」,堪稱台灣通路產業的創新經營典範。

此時此刻,台灣醫藥服務提供廠商面對大環境的挑戰,大聯大的突困做法或許可為參考。在成立台灣醫藥服務控股公司後,併購整合的管理重點應首先在各子集團後勤作業的整合以節省營運成本,接著再整合各子集團管理制度、作業程序及績效衡量標準,最後才推動前端子集團整併,透過組織再造,最終完成深廣的控股整合綜效。

如此藉由併購以及產業控股經營模式來整合其他競爭者,提升營運效率,發揮大者恆大的經營管理哲學與效益,除了可強化台灣西藥市場的市占地位外,也可望拓展版圖,揮軍進入中國大陸或其他國際市場。

出處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