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頻招手,期望台灣創新生技公司前進大陸投資或到向港掛牌,友華董座蔡正弘表示,不管是藥品、醫材或資本市場拚的是條件和吸收力,台灣「端出來」的條件不差,但執行法規的扭曲、解讀不一和政府官員不想擔責,是阻礙產業前進的原因。
蔡正弘表示,追根究底來看,政府官員或所屬的行政人員也不是不想做事,但現行的法規沒有很精準的標準,碰到事情時,大家解讀不一,且動不動就有利益輸送的問題,官員不想擔責,產業發展就會綁手綁腳。
他說,為了吸引人才,政府曾祭出國外人才稅率減半,子女教育等優惠政策,但1年多下來,還是沒有改變,很多生醫業界還是無法有好條件吸納海外人才。
過去被視為最能吸引人才來台投資或前進資本市場籌資的生技產業,近3年來在基亞、浩鼎盲失敗,引爆風暴,主管機關也分別使出基亞、浩鼎條款,資本市場掛牌也出現潛規則下,生技股低迷近3年,喜康出走,冠科下市。
最近港交所祭出沒有營收、獲利公司也能前進掛牌港股,下周四(22日)香港交易所召開「香港生物科技峰會」,更是大規模邀請兩岸四地的中華醫藥醫業產業和投資機構,凸顯其企圖心;而大陸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也出爐,不僅醫藥、醫療組織大調整,也採取食藥分開管理方式和加速新藥審批,在在都為國內生醫產業發展創造契機,但相對的競爭壓力也加大。
華威創投合夥人李世仁認為,食藥分開理論上應該更有效率更有彈性。中央管藥物審核監理,地方管市場分級,這個概念比較像歐洲制度系統,EMEA像中央,各國像省級管市場;台灣政府可以參考先前國家的制度,重要的是法規執行要正確。
健亞董事長陳正認為,食藥分開是對的!因為藥的管控挑戰是批准前,而食品則專注在上市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