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人物專訪>生醫產業一姊王玉杯 用品質搶市場
內容

「我沒有時間可以浪費,所以做事一步到位。談生意也這樣,一件合作案的過程可能發生什麼事、有什麼阻礙、需要什麼條件,我都會事先講清楚,不會臨時再加條件」,南台灣的太陽即使在冬天還是很明亮,南光化學製藥總經理王玉杯說話就像陽光,直來直往,有一種帶著溫暖的霸氣。上市櫃女董總已經不多,育有5名子女,又能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的,應該只有她一人。

老字號藥廠成點滴王國 科班媳婦協助建立

畢業於北醫藥學系的王玉杯,雖是科班出身,卻因相親而進入製藥業。大三暑假實習時,王媽媽要她請假一星期回台南,安排了7場相親。星期一見的就是她的先生,結束後剛回到家,積極的公公請了媒人婆後腳就踏進門提親,後面安排的約會全取消,星期六就訂婚。她的公公就是南光的創辦人陳旗安,她因婚姻而進入南光。

陳旗安由藥品業務起家,因見到當時醫療資源不足的商機,而投入本土抗生素製劑生產,1970年進入南光的王玉杯剛好補足專業缺口,也扛起轉型大任。王玉杯說,「我嫁進南光那一天,可以說就是我公公退休那一天」。因為她是藥學系畢業,公公希望她接手製造,就給了一本筆記本,上面大致記載著處方,但未說明如何調配,讓她自己摸索。

從頭磨練 調藥劑也顧小孩

當時王玉杯每天凌晨五點起床,五點半進調劑室,那是約50年前,還要用手工調製點滴藥劑的年代,為了讓工人上班時能夠裝瓶,所以要很早準備,每次用電爐燒藥5,000CC,也只能裝10瓶,所以「就這樣秤藥、投藥、攪拌、溶解,全部做過,就這樣走過來」,她摸清了每個環節。

王玉杯開始主導變革,從土法煉鋼開始,買地、建廠,到全程無菌作業,奠立藥品出口美、日的基礎。南光在1978年從德國引進自動化生產設備、1985年成為國內第2家全面導入GMP的本土藥廠、後來並引進亞洲第1部全自動PP軟袋填充設備,站穩點滴龍頭地位。

雖然負責經營,但長媳還是有長媳的難處,對她來說,人與人間的相處比技術還困難,「承接上一代的責任,真的很辛苦,有過一翻折磨」,王玉杯停頓一下,似乎想到那一段艱辛的日子,不過,口氣終究有著勇於承擔的釋然,「總而言之,我還是比較傳統,既已嫁人,就要做好太太、媳婦應該做的工作」。

白天在工廠負責製造部門,晚上協助複核傳票。即使是這樣,她依然生了5名子女,一開始是由王媽媽幫忙帶,但最小女兒出生不到一個月,媽媽過世,小孩只好送托兒所,王玉杯說,「有時抽空去看,眼淚都會掉下來」。雖然分身乏術,王玉杯依然協助帶領南光成長,和擔任董事長的先生陳立賢分工,一內一外,使員工數從當初的20人增加至目前570人左右的規模。

打入日本市場 品質掛帥

王玉杯經常強調「我是技術本位的經營者」,打入日本市場有一段深刻的記憶。她說,「日本要求的品質不止於產品本身,連藥品的包裝也一絲不苟」。

我國去年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達200多億美元,進多出少,日本進口把關一向嚴格,王玉杯說,「能做日本生意,是因有好的品質、好的硬體,而且要經過一段漫長的觀察期」,南光首先代工日商在國內行銷的藥品,1999年自製產品才開始外銷至日本,成為第一家針劑外銷日本的台灣廠商,由「軟袋」注射液開始,慢慢增加品項,也才逐漸摸熟日本人的風格與習慣。

日商「龜毛」生產線上直接挑惕

她說,日商很「龜毛」,不僅要產品標示清楚,連商標擺得不正、印刷油墨不均勻,他們都不要,而且油墨是在燈光下照射,不能有點點在內,白紙內若有紅點、藍點,也要退貨。在出貨給日商初期,吃盡苦頭,日商的醫務檢查人員、品質控制人員會長駐廠內,而他們的線上人員也直接在生產線上觀察、檢查。

王玉杯說,日本客戶連外包裝箱也注意,就曾經有國內造紙大廠因為條件太多,而不願出貨給南光。不過,和日本人合作這麼久,已知道日商的要求,也磨出了南光的品質,2006年打掉舊廠重建全新廠房,也反映了這樣的態度,從產線至空調,一切都採高標準,共花費30多億元,約為當時股本的5倍。王玉杯豪氣地說,現在在日本只要提到注射液,就會想到南光。

目前出口約占南光銷售額的3分之1至4分之1,王玉杯說,其中有6成左右銷往日本。能夠出口到日本,代表品質獲得肯定,有助於開拓其他市場,不過醫藥比較敏感,每個國家都有各自條件,申請藥證還是不容易。

中國地方幹部無誠信 不考慮跨海設廠

上市櫃企業有七成以上投資中國,但南光固守台南,王玉杯說,她早在1992年時就曾至中國大陸參訪,當年共去了13次,考察過西安、天津及上海幾個地方,也決定落腳上海的松江開發區,不過,「因為涉及誠信問題,南光從此未再考慮到中國設廠」。

王玉杯指出,當時的松江開發區內一片荒蕪,大、小石頭隨意堆積,樹木、雜草叢生,第1次去由當地鄉級首長陪同,對方保證3個月後會有一條從上海市區至松江區的高速公路,並承諾配司機、免費別墅等,因此簽了合作意向書。

3個月後,王玉杯依約前往,果然有一條筆直漂亮的高速公路,從上海至松江開發區,到了現場還有紅布條寫著南光製藥與某單位的簽約儀式,開發區土地平整、水溝、電線桿一應俱全。不過那個鄉長卻把她拉到一邊悄悄地說,「我跟妳換一塊地皮好不好?就在高速公路旁,更好、更漂亮」。

王玉杯覺得不對勁,後來了解原開發區的土地在那3個月間被新加坡某集團拿走。她準時3個月到,對方卻未遵守承諾,「因此就怕了」,王玉杯說,「若利之所趨,就可以不顧合作意向書,未來資金到位,會不會回台灣過了農曆年後錢就不見了?」,即使對方仍一再邀約,但已決定不在中國設廠,而改以銷售方式賣進中國。

拿藥證不易 拓展外銷要多方佈局

要在中國拿到藥證也不容易,且當地的市場環境很不同,王玉杯指出,所以現在同時開拓美國及東南亞市場,並重新整頓生產線及產品組合,不以衝銷售量為唯一目標。南光的抗生素學名藥藥證ANDA也在2016年底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審查核可,成為國內第一張榮獲美國FDA許可的針劑藥證。

目前也擔任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理事長的王玉杯認為,台灣藥廠太多,同質性太高,內銷市場即使不賺錢也接單,競爭太過激烈,已成紅海市場,過去400多間藥廠,如今減至130餘家,積極開拓外銷市場才有遠景。

固守南台灣 心向全世界

從注射液起家,南光建立了點滴王國,後來走入癌症用藥,拉高了銷售單價,也最早發展將藥物預先投入注射筒中的預充式藥劑,減少在醫院內感染或是用錯藥的機會,王玉杯說,製藥業一定要與時並進,因此南光率先更換軟袋材質,使用價格較高但無塑化劑的PP軟袋輸注液,就是反應在對品質的堅持理念上,雖然創新有時會提高成本及售價,暫時影響銷量,但最後都能成功打入市場,這一條還是值得堅持下去。

台股萬點封關,但過去一年生技股表現特別落寞,王玉杯並不擔心股價,南光的股權結構也一向穩定;至於製藥業競爭激烈、新技術推陳出新、人才難覓的問題,曾被票選為台灣生醫產業十大女掌門人之首的王玉杯,相當有自信地說,「一生未曾負過別人」,會以「帶人帶心」的態度帶領同仁,積極地讓南光再進化。

出處 自由時報/魏錫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