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生技產業再起 壽險資金是活水
內容

二○○七年台灣通過了「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往後的幾年,台灣在生技投資領域蓬勃,產業募資相對容易,如今生技投資市場急凍,大多數的公司「如大旱之望雲霓」,產業界都在問「活水在哪裡」?我認為,要再讓生技產業繁花盛開,除了要有「產業命題人」,投資法規也要落實、具體。

廿多年前,我在國際大型私募資金H&Q Asia Pacific服務,該基金管理的資產有一半以上是美國退休基金,當時美國法規允許這類型的基金每年可撥百分之五的投資額度,參與高風險創新產業的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多次建議科技部、金管會等有關機關,希望能夠檢討、修正(或制定)有關壽險業的投資法規,讓台灣龐大的壽險基金,有一小部分進入創新產業領域,如生技醫療產業。

台灣一年有超過廿兆元的壽險資金,其中七成、超過新台幣十四兆元的錢,都被拿去買海外債券,因為債券收益穩定。因此,我就建議有關單位制定規範,以每年台灣壽險資金中的百分之一,投資生技產業,這百分之一的資金對壽險業來說不大,但這約當一千四百億元的錢,若能挹注到生技等創新產業之中,則是一大活水。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制定法規」讓壽險業投資生技,而不只是讓法規開放?這個就與台灣的文化有關。在台灣,金融、壽險產業的經營法則是,法律規定能做才做,法律沒說能做的,則不碰為妙。其實不僅金融、壽險業如此,台灣大多數的投資者,也多是這樣的觀念,「只在框框裡做事」,這是扼殺創新的元凶。

卅多年前台灣發展了IT產業,在李國鼎、孫運璿的時代,他們作為產業的命題人,帶動了IT產業的蓬勃發展。當時的題目就是政府要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也引導出晶圓設計、封裝等產業鏈。

當前,生技是政府扶植的重點產業之一,希望生技有新的命題人出現,把題目帶出來,因為有了題目才能找人才、資金、技術發展出策略,否則就是盲人騎瞎馬,終將一事無成。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基金副董事長李祖德口述)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