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經有80家生技公司在證券櫃檯買賣中心掛牌交易,約占所有生技業上市上櫃家數的八成,因而形成產業聚落。而生技業又可區分為四類:製藥╱新藥開發有33家、醫療器材有34家、食品生技有十家、再生醫療有三家。近來,市場質疑櫃買中心對生技業上櫃審查有趨嚴現象,因此值得討論該如何看待生技產業申請到股票市場籌資的審查重點。
自從2010年政府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提供所得稅優惠,再加上相關政策的刺激,的確讓生技產業蓬勃發展,而且上市上櫃家數也約有百家的規模。基於過往生技產業掛牌交易產生的相關爭議,還有近來部分申請掛牌公司的品質、研發能力或成長性不如以往,現在正是重新審視鼓勵生技產業到資本市場籌資,以及平衡投資人權益保護的關鍵時刻。
其實,這兩年生技業上櫃掛牌的情況並沒有明顯改變。根據櫃買中心的數據,此種質疑應有某種程度的誤解。去年生技業占申請上櫃家數比率為32%,占整體新上櫃掛牌比重也有25%;而今年生技業占申請上櫃家數比率也在30%,占整體新上櫃掛牌比重為31%,且今年來僅一家生技業撤件,其他公司皆通過上櫃審查。相對去年,今年生技業上櫃情形並沒有變困難。
而且, 以目前80家生技業的上櫃公司,其中以科技事業申請上櫃者計有31家,將近四成,此比率是遠遠高於其他產業。所謂科技事業是指向經濟部工業局申請核發「科技事業函」的公司,可豁免申請上櫃的設立年限與獲利條件;亦即剛成立不久、且未有獲利者,也可申請上櫃審查;而此制度仍然會執行下去,鼓勵科技事業到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也因此對於此類生技業申請掛牌交易,更要著重於財務、業務資訊的透明度與投資人權益保障。
部分申請上櫃審查的生技業存在一個疑問:生技業已通過經濟部工業局之科技事業審查,櫃買中心與上櫃審議委員會為何還會有意見?其實,工業局與櫃買中心的審查方向並不同,工業局的重點在技術,櫃買中心則著重大股東股權、公司財務、業務與內稽內控的透明度與妥適性。而且工業局的科技事業函主要是豁免申請上櫃的設立年限與獲利條件,櫃買中心當然仍需就其他上櫃條件進行審查。畢竟,公司上櫃後的管理是由櫃買中心負責,而非經濟部工業局。
另外,對於創始期或初步成長期的生技公司,除了到股票市場籌集資金外,還有一些管道。其實投資這些類型的公司,必須有生技產業的特定專業知識,並不一定適合以自然人為主的台灣股市,而比較適合的是透過天使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私募基金來籌資,畢竟這些機構投資人比較有專業評估這些類型公司的未來發展性。
櫃買中心日前舉辦生技產業進入資本市場之機會與挑戰說明會,陳永誠董事長表示,生技業想上櫃籌資,首先要件就是生技公司的大股東不能一上櫃就想賣股票; 其次,研發團隊要具有競爭力,必須擁有關鍵智慧財產權;最後,財務、業務須有透明化的準備。櫃買中心上述三點說明,著重在資訊透明度與投資人權益保護。由於櫃買中心交易量有八成來自於自然人,再加上生技產業股價指數波動幅度很大、許多公司仍屬於創始期或初步成長期,因此有關資訊透明度的要求與投資人權益保護,更顯重要。
我們認為生技產業仍然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發展方向,對於生技產業的掛牌應以同樣的審查標準,並佐以過去爭議與問題進行深入觀察,讓有發展性或研發能力不錯的公司到資本市場籌資,如此產業發展才會長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