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治療失智失明 台灣研發成果國際青睞
內容 國際間對於細胞治療的研究如火如荼,台灣醫療團隊在青光眼、失智症治療頗有建樹且潛力可期,吸引日本專家邀請台灣團隊攜手研究,為高齡社會的失明、失智等疾病找到治療生機。

台灣在細胞治療領域究竟做了哪些事?根據「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統計,2010年至2017年國內申請人類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案共有64件,其中72%是學術研究、23%查驗登記。

這些案件的領域方面以腫瘤、神經占20%最多,其次依序是心血管疾病15%、皮膚12%、器官衰竭及骨關節炎均為9%、眼部疾病8%,可惜受限法令、財力,至今仍沒有正式產品問世。

說起連日本專家都豎起拇指的台灣相關研究,不得不提及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醫學研究部基礎研究科主任邱士華,他是台灣第一個重現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的專家。

邱士華解釋,iPSC是將成人的體細胞利用基因改造的方式,讓它回到胚胎幹細胞、相當於受精卵發育第5天的狀態,不僅具有分化成各種組織的能力,也能避免以活生生的胚胎進行實驗可能引發的倫理爭議。

日本2006年一發現iPSC,隔年美國就開始進行研究,當時正好在美國進修的他,也就搭上這班順風車,開始為期10年的iPSC探索之旅。

邱士華說,日本最初是以「皮膚細胞」培養出iPSC ,但患者必須得忍受「切膚之痛」,使用的基因也有引發癌化的疑慮,他和研究團隊耗時多年,總算在2013年成功培養出iPSC,找到安全性更高的基因,只要以血液就能培養出iPSC,研究成果2013年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實驗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更獲得山中伸彌來函表示佩服及致賀。

光是找到iPCS還不夠,眼科醫師出身的他,更以專業結合這項技術,可望為治療「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帶來突破性進展。

邱士華解釋,「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是常見的眼部退化性疾病,65歲以上人口約有一成民眾罹病,是老年人失明主因,研究團隊利用iPSC培養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也就是感光細胞,可修復眼部損壞細胞,並擋住因黃斑部病變產生的新生血管,治療老年失明。

最新技術更能進一步培養出分化成「功能性視神經」,即「神經節細胞」,他說,神經節細胞就像是眼睛的變電所,正常人的約為5公分,目前已經可以培養出2 公分的神經節細胞,未來具有治療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的潛能,已進展到大鼠實驗。

看見台灣創新潛力 台日將攜手合作邱士華說,台灣研發能量非常充沛,但過去礙於法規限制,使得台灣研究團隊直到近年才漸漸在細胞治療領域嶄露頭角,但相較日本仍落後一大截。

以視網膜細胞治療為例,他說,台灣還在動物實驗階段,日本iPSC專家高橋政代今年3月已完成全球首例iPSC細胞他體移植。

他比喻,同樣是生產牛奶,台灣目前還在開墾、準備牛隻階段,日本已經開始賣牛奶了,既然如此,何不找日本買牛奶,透過合作加速研發進度?

邱士華表示,日前高橋政代來台演講時提及相當感念台灣人在311核災時的援助,希望結合台灣的研究實力,和北榮攜手研究以iPSC治療眼疾,最快明年中就能展開合作,可望成為台灣在此領域跨出的重要一大步。

此外,iPSC研究面臨的另一大難關就是高成本,邱士華說,若是每個患者都必須分別抽血、分化出可用細胞,預估一人治療費用就高達日幣5000萬至1億元(相當於新台幣約1348萬至2696萬元)。

因此日本也著手建立細胞庫,利用類似血型的概念,預計蒐集100至140人的細胞,就能因應全球1億3000萬人使用,避免排斥問題,可望將治療費用降低到日幣500萬元(相當於新台幣約134萬元)。

隨著高齡社會到來,失智症人快速攀升,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最新統計,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高達5000 萬人,平均每3秒就有1人失智症,到了2050年將高達1億3150萬人。當前細胞治療蓬勃發展,醫界期待能帶來失智症的解方。

台北醫學大學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彥華表示,北醫研究團隊自2007年開始進行幹細胞研究,花了5年時間研發出專利的離心技術,可以從周邊血的「造血幹細胞」中分離出「微小血液幹細胞」。

黃彥華說,「微小血液幹細胞」是胚胎發育早期的細胞,發育能力相當好,可以修復人體任何部位的受損組織,還能穿越大腦的血腦屏障,修復神經系統,未來可望應用在腦部創傷、失智症患者身上,發揮其修復神經的優勢,盼緩解高齡社會與日俱增的神經疾病負擔。

另外,這項技術也可誘使牙齦、老化骨骼重新生長等,可望治療牙周病,目前已完成老鼠、兔子、豬等動物實驗,並以學術研究案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申請臨床試驗,預計於明年第一季完成臨床一期試驗,並於明年第二季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2011年311日本大地震,福島核電廠爆發嚴重核災,許多人因暴露過多輻射,導致骨髓中的造血細胞受損、死亡,奪走許多寶貴性命。

北醫、台大跨領域研究團隊2007年起,利用胎盤的特定組織培養出「胎盤絨毛膜蛻膜間質幹細胞」,此細胞不僅不會自己形成腫瘤,也不會促成腫瘤生成,屬於全身安全性使用的間質幹細胞。

黃彥華指出,這種間質幹細胞不僅有免疫調節能力,還可以誘發體內休眠的幹細胞重新活化,根據動物實驗結果顯示,若是能在類似福島核災事件時及時使用,可望降低4成死亡率。

此外,這項幹細胞也能治療糖尿病傷口癒合與大面積燒燙傷、自體免疫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症,以及肺部急性損傷、與腦創傷等,目前已完成前臨床動物試驗,最快明年就能申請臨床試驗。
出處 中央社/張茗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