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生技聯盟疾呼 速設專業法庭
內容

近日台灣生技產業訟案頻仍,台灣生技產業聯盟主席張鴻仁對此深感憂心,他強調,生技產業是個專業、高技術門檻的創新產業,近年司法機關因不明生技產業的內涵,在未經審慎偵辦後,即羅織罪名起訴指標性團隊或領導人,斲傷產業命脈甚深,張鴻仁呼籲有關單位應成立「專業法庭」,以杜絕冤假錯案再生。

張鴻仁表示,近年,從中研院院士陳垣崇案,到浩鼎案,再到近日宣判的林榮錦與東洋間的背信案,都可見司法不懂生技。

雖然陳院士案最後司法還其清白,但訴訟期間仍遭有心人士抹黑、誤解,讓一個國際大學者飽受折磨、平白受冤,堪稱踐踏斯文,這是司改的關鍵點。

從生技看司改,張鴻仁把自己親身經歷的痛楚揭露,他以陳垣崇案為例,2010年陳被檢方以圖利罪起訴,而張被列證人。

張鴻仁透露,當時承辦陳案的檢察官私下跟他說,他若不肯證明陳有罪,就要另案起訴張本人,張認定這是非法威脅,因此堅拒不從,後果遭檢方以「違反旋轉門條款」起訴,雖然最後張也無罪,但傷害已經造成。

再看浩鼎案、林榮錦案,張鴻仁表示,浩鼎案簡直是第二個陳垣崇案,該案要查明有無內線交易非常簡單,因為事實俱在,臨床試驗在解盲前根本無從得知數據,雖然非常專業,簡單的說,沒有人可以在解盲之前,知道臨床試驗的成功或失敗,此案的起訴不但草率,更有入人於罪之嫌。
 

 至於林榮錦案,起訴成立的關鍵來自於一份鑑價報告,張鴻仁表示,他出庭擔任該案專家證人時,用整整兩個小時對法官說明「原廠藥」和「學名藥」的差異,雖然法官認真聆聽,但也凸顯台灣司法體系對於生技/新藥產業的不瞭解,最終仍因訟案曠日費時,羈絆產業發展。

林榮錦案近期宣判,台北地院裁決林榮錦有罪,合併執行十年有期徒刑,林榮錦將上訴。

張鴻仁表示,擁護法律核心價值、也相信該案是非曲直終將辨明,但希望司法體系能和生技產業專家們都一起努力精進。

張鴻仁表示,生技產業陷入冰河期,這些無謂的司法訴訟案,無疑是雪上加霜,讓產業發展窒礙難行。

張鴻仁呼籲生技產業是一個高知識門檻的產業,應比照金融業設立專業法庭,避免未來有更多類似的情況產生。

他,憂產業低迷 發不平之鳴

生技產業聯盟主席張鴻仁最近很忙,他透露,聯盟成立後許多問題一擁而至,加上近期生技產業低迷,又是多事之秋,讓許多公司似乎都有不平之鳴。

張鴻仁是健保局前總經理,也曾擔任過衛生署(衛福部前身)副署長,陽明大學醫學系學士、哈佛大學公衛碩士畢業的他,擁有醫學專業,在卸任公職後,就繼續投入生技產業,一心從事救人志業。

對於進入的生技紛擾,張鴻仁強調,生技產業是高技術門檻、資本密集的產業,除了要有極為專業的知識與人才外,還要健全的籌資環境,才能創造夠好的產業生長動能。也因為過於專業,台灣人還來不及了解生技產業為何物,產業已經開始蓬勃發展,因此被誤解的成分也大增。張鴻仁進入生技業多年,靠著他的醫學背景、官方歷練加上產業經驗,造就少數產官學三方集於一身的生技人,因為這樣的專業,不少生技公司都想找張鴻仁「幫忙」。

張鴻仁就打趣的說,現在生技產業那麼低迷,每一家股票都很便宜,但也因為他現在是大多數公司的董監事,因此關係人的身分無法買賣,否則他第一個進場。

話鋒一轉,張鴻仁強調,若政府能減少不合理的干預,讓產業回歸正軌,相信生技產業有朝一日會為台灣創造巨大的經濟動能,讓台灣經濟再度起飛。

籌資撤件…另一個傷害

生技產業聯盟主席張鴻仁表示,他除了見證司法因不懂生技而導致的荒謬起訴,他也見證近日生技產業因這些訴訟案,導致主管機關因噎廢食、阻擾生技公司上市籌資,這是另一個對產業的大傷害。

政府因近期生技多事,為了「管制」風險,張鴻仁說,大舉阻擋生技公司送審藥證或籌資,審查藥證或掛牌上市櫃的主管機關不行公文告知申請方退件或不准,而是私下要求生技公司「撤件」,衛福部食藥署或證交所、櫃買中心都曾發生過,此舉最壞。管制措施舉其一端,最近最大的案例,就是主管機關要求有意掛牌的生技公司,在還沒獲利前大股東必須鎖股,近期泰福生技的上市案,就是個血例。

張鴻仁指出,創新產業是高風險產業,生技更是創新中的創新,而高風險產業無法以任何手段使風險降低,但政府觀念不足,既想要發展創新產業,而在風險出現後大力「管制」,這樣的做法,只是扼殺產業的發展。他說,政府很「認真」,卻未必是好事,譬如重複審查、課稅不公平等,這對產業的發展,都有負面影響。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