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國衛院攜手新藥開發,中研院精於基礎研究,國衛院擅長末端應用,雙方合作開啟國內生醫法人機構專長互補之序曲,將創造數倍於往年的智財能量,成為台灣生醫產業產品線的寶庫。
中研院過去專心投入基礎研究,由於政府積極扶植生醫產業,中研院在生醫領域的研發能量豐沛,持續交出技轉成績單,為產業添柴火。
中研院技轉的生醫成果中,最受矚目是授權浩鼎的醣合成等技術,還有藉由醣類新藥開發平台成立的醣基生醫,在國際上都有聲望。
國衛院近年來在生醫技術的開發、技轉很有成效,授權國內廠商的產品包括腸病毒71型候選藥物,授權給高端疫苗、國光生技,還有多項新藥分別由杏國、中天、健亞等六家藥廠承接。
中研院國衛院齊研發 毒性小的腫瘤抑制劑
中研院首度跟國衛院首次在「小分子藥物」、「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跟「蛋白質藥物等3大領域合作,展現如研發出更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延緩癌細胞轉移的抑制劑等17項技術與成果。
中央研究院跟國家衛生研究院首度在「小分子藥物」、「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跟「蛋白質藥物等3大領域合作,結合雙方各自在基礎科學研究與醫藥科技上的優勢,並在今天對外舉行聯合技術發表會。
中研院表示,在小分子藥物技術領域中,中研院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文山率領的研究團隊,跟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發的「選擇性唾液酸轉移酶抑制劑」,較現有的抑制劑溶解性更高、毒性小,能更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延緩癌細胞轉移,可提供具「唾液酸化的N-連結聚醣蛋白」增生的癌症患者新的治療選擇。
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方面,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廖仲麒率領的研究團隊,研發的「高通量影像定位蛋白質擷取系統」則是世界第1部以光學標訂取得特定蛋白質的系統。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呂仁研究團隊,首創以人類分化體細胞製造間質幹細胞的方法,僅需 6天內就能用藥物達成70%的轉換率,可迅速解決臨床間質幹細胞取得困難及數量不足的問題,提供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細胞治療方式。
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央研究院今天舉辦聯合技術發表會,以小分子藥物、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蛋白質藥物為主題,發表17項研究結果。
國衛院研發新藥 嗎啡副作用降5成
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副所長陳炯東表示,臨床上治療中度到重度疼痛多以「嗎啡」止痛,包括急性疼痛的心絞痛、手術後疼痛以及慢性疼痛的神經痛、癌症痛等;不過,嗎啡雖能止痛,卻可能帶來嚴重的便秘、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嚴重恐猝死,其導致的成癮性也是棘手難題。
陳炯東指出,嗎啡是單一藥物,進入體內後會活化某種特定接收器,雖然能止痛,惱人的副作用卻無可避免,因此研究團隊花了6、7年時間,研發出小分子藥物,可以改變接收器的結構,只要和嗎啡抑制劑一起使用,就能透過特別機轉達到止痛效果。
陳炯東說,根據動物實驗發現,相較於一般嗎啡,使用小分子藥物搭配嗎啡抑制劑,不僅止痛效果相同,便秘、呼吸抑制風險更降低5成以上,近期將進行動物安全性、毒性試驗,盼儘快進入人體試驗,未來可望取代嗎啡,造福患者。
國衛院研發新藥 改善糖尿病、肥胖新救星
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洪明秀表示,人體有內生性大麻素,「第一型大麻素受體」(CB1)除了在腦部外,也分布於其他部位,像是肝臟、脂肪細胞等,正常人體內微量,但若是有糖尿病等疾病或肥胖者,則明顯升高,可能出現「明明已吃飽,但看到好吃的食物仍想要吃」的感受。
洪明秀指出,過去有藥廠推出抑制CB1的藥物,卻因藥物同時抑制到腦部及周邊組織的CB1,引發精神症狀等副作用,因此團隊花費約7年的時間,研發出新藥DBPR211,不會抑制到腦部及周邊組織的CB1,除了可改善胰島素阻抗性及保護胰臟β細胞存活外,並可減重與降低脂肪肝。
洪明秀說,在糖尿病鼠的實驗中,發現可有效降低血糖;在肥胖鼠實驗中,更是發現能夠同時降低血糖、脂肪肝,且體重依照老鼠食用新藥多寡,最高可減重約20%至40%不等。
洪明秀強調,此藥深具抗第2型糖尿病、抗肥胖及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症潛力,若是發展順利,預計可於7至9年後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