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骨折沒骨鬆 健保藥限縮給付
內容

政府今年四月才漲健保費,短短半年後,健保給付卻縮水了!

健保局預定十二月一日起全面限縮骨鬆藥給付,以後民眾即便發生骨折,也要骨密度數值低於一定數值,才能拿到健保給付的骨鬆藥,預計每年約五萬多名的新增骨折病患會受到影響,醫界抨擊健保局的作為違反醫療專業。

骨鬆藥給付 骨密度值須-2.5以下

健保藥事小組上週公佈,將現行骨鬆藥物劃為一、二線,並以骨密度做為限縮給付範圍的依據,第一線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等三類,如果骨密度值未達-2.5以下,即便發生一處脊椎或髖部骨折也不給付。

目前用來治療嚴重骨鬆而骨折的副甲狀腺素,列為第二線用藥,未來須有兩處骨折、第一線藥物用滿一年後仍然再度骨折,且骨密度值需達-3以下才有健保給付,否則病患就得自費,每月藥費約一萬五千元。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醫學會理事長陳榮福痛批,這就好比高血脂病患都已中風,只因血脂數值不夠高,只能先自費買藥,必須等到二次中風才能享有健保給付,規定太過嚴苛。

醫界批倒果為因 違反醫療專業

陳榮福指出,國內高達三分之二的骨折病患,骨密度值僅達-1與-2.5間的「骨量稀少」程度,未達-2.5的「骨質疏鬆」標準。然而,骨鬆治療的終極目標是預防骨折,以防後續死亡的高風險,骨密度只是各種骨折風險考量因素之一,如今卻被當成健保給付要件,根本是倒果為因。

風濕病醫學會常務理事林孝義則指出,長期服用類固醇而引發骨鬆的免疫疾病患者也容易脊椎骨折,但骨密度往往未達骨鬆標準,只能自費買藥,對病患不公平。

此外,日前由衛生署國健局、國家衛生研究院與骨鬆症醫學會共同公佈的「骨鬆症臨床治療指引」明確指出,輕微創傷引發的脆弱性骨折,即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毋須再看骨密度值,健保局卻將尚有爭議的骨密度值全面納入給付必要條件,與講求實證的醫學專業有所牴觸。健保新制在短期內雖可省下藥費,卻將使重複骨折的發生率提高,引發更巨大的醫療照護支出。

近年醫界也發現,骨鬆藥物開立標準若過於寬鬆浮濫,可能引發後遺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上月即警告,長期服用雙磷酸鹽類藥物,可能增加「非典型骨折」風險,要求藥廠加註警語。台灣北部某醫學中心近亦有位女性病患在檢測骨密度發現骨量稀少後,因為未達健保給付標準,就自費濫服骨鬆藥,導致大腿骨骨幹莫名其妙骨折,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健保局:避免浮濫 下月起實施

更糟的是,健保局限定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EXA)檢測骨密度值,至今並未建立認證制度配套措施,神經脊椎外科醫學會秘書長馬辛一質疑,這樣測出的骨密度值,豈有公信力及正確性可言?健保局醫審及藥材組科長施如亮指出,儀器的準確性是醫院的責任,要定期做校正,為自己的檢測數據負責,不應由健保局來承擔。

施如亮強調,目前骨密度檢測是骨鬆比較可以判定的科學方法,健保亦有給付,此次會全面納入,主要是有些因外力導致內傷骨折的病患,外觀看來並沒有外傷,為避免這類病患混充是因骨鬆引起骨折,向健保申請骨鬆藥品給付,健保局才要求要加做骨質密度檢測。

出處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魏怡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