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人工智慧助陣 新藥研發飆速
內容

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趨勢銳不可當,國際大藥廠運用人工智慧處理大數據,快速發展精準醫療,為醫療產業開創一個嶄新的格局。

自2010年以來,全球12家大藥廠的上市藥物開發成本暴增33%,藥物原須經過漫長過程,其間歷經研究、測試和審批,費時往往逾十年。據Tufts藥物發展研究中心指出,一款新藥從IND到通過審批,平均費時96.8個月。加上,新藥的開發過程中,各階段的成功率都相當低,面對如此巨大的風險,近幾年來興起的人工智慧,為新藥研發開啟一個新契機。

美國默克公司2012年就與數據科學公司Kaggle合作,開始測試人工智慧在製藥領域的應用,並與舊金山新創公司Atomwise合作,Atomwise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對現有的7,000多種藥物在一天內分析測試,2015年就曾幫助該公司研發出兩種新藥,緩解了伊波拉病毒疫情。若以傳統方法,這項分析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完成。

波士頓生物製藥公司Berg Health,通過人工智慧分析患者的生物數據,找出某些患者能從疾病中痊癒的原因,並以此改進現有的療法和進行新藥的研發。在疾病診斷和療程管理等方面,IBM Watson與紐約癌症治療中心合作,分析了過去幾十年來的癌症患者及其治療方案數據,為醫生提供特殊病例的有效治療方案。強生公司於2016年底宣布與英國新創公司BenevolentAI合作,透過後者所開發JACS判斷加強認知系統,來協助臨床試驗的進行和數據的收集,以避免代價高昂的臨床試驗失敗。

在改善診斷(Enlitic,DeepMind Health)、醫療用影像診斷(Zebra MedicalVision,Bay Labs)、基因組醫學(Deep Genomics)等領域,甚至已利用人工智慧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等疾病,應用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結合在醫療領域的成功範例愈來愈多。

人工智慧於醫療產業的跨領域結合,將可為藥物研發、新疾病的診斷和控制及個人基因三大領域,帶來許多助益,其中又以降低藥物研發的風險為主。

2016年年底,美國高盛集團發表一份人工智能報告,認為透過兩者的整合,到2025年,全球製藥行業每年約可節省260億美元。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可以將新藥研發過程中的風險減半。

今年1月於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多位與會的重量級人物一致認為,人工智慧將可有效降低新藥開發風險及解決醫療人力不足的難題。中國大陸最近召開的「十三五計劃大會」也將人工智能與生物製藥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列為未來戰略重點新興產業發展。人工智慧可在短時間內處理以前一輩子都無法處理的巨量數據資料(病歷、診斷記錄、醫學影像和治療方案),並從中學習和識別出疾病的模式和規律。

不過,現階段人工智慧的應用,仍然存在許多挑戰,包括建置成本、人才、政府政策支持以及與巨量數據庫的對接。2013年,Google支付了超過4億美元收購了DeepMind Technologies,DeepMind正與英國國民健康服務NHS合作開發一款監測腎臟疾病患者的App,以及一個診斷決策平台。但任何系統的關鍵都在於是否具有巨量的數據資料,因此DeepMind和NHS達成了一個數據共享協議,NHS將為DeepMind提供動態的資訊流和歷史數據,以用於訓練DeepMind的演算。因為只有取得巨量數據,才有可能對臨床數據進行即時分析,人工智慧技術也才能發揮作用。去年2月IBM更以26億美元收購了一家健康分析公司Truven Health,目的是獲取這家公司巨量數據。最近又與Medtronic合作,藉由獲得其數據以拓展IBM Watson在糖尿病方面的分析能力。

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預估,2015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約389億美元,預估至2020年可達695億美元,2015-2020年複合成長率為12.3%。而推進精準醫療的高速成長,其中不可或缺的即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支持。

生物製藥業即將進入全新時代,誰擁有數據平台並且進行跨領域的整合,才會是這場創新轉型大戰最後的贏家。(本文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