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Deloitte稅務專欄-新南向政策之東南亞投資新思維
內容
【張豐淦、徐有德/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會計師】

東協十國擁有僅次於中國大陸及印度之全球第三大勞動力市場,過往台商投資東南亞多看中其低廉之勞動力,將其製造功能移至東南亞以降低生產成本後再將所生產的商品外銷至世界各國以提高競爭力。

然而隨著東協十國近年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之消費力增加,其逾6億的人口所代表的潛在市場亦成為世界各國投資者之新焦點。就人口數而言,其市場潛力更大於歐盟及北美。近年來各國投資人在東協之挑戰的已不再是如何取得便宜且廣大的勞力,而是如何能在那擁有逾6億人口的潛在市場裡成功發展並推廣商品。若台商能確實掌握此一趨勢,著實有機會能擴大並鞏固自己的商業版圖。

我國不像中國大陸、日、韓已與東協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因此我國商品進入東協市場仍需課徵關稅。雖然我國主要出口至東協國家之商品所適用之關稅稅率多數並不算高,但依產業之不同,東協與鄰近他國所簽訂之FTA對我國產品之競爭力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已日趨顯著。因此,目前已有許多台商計畫在東協國家設立生產據點以利後續東協市場內之銷售。

基於共同有效優惠關稅(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CEPT)之構想,東協各國簽訂之「東協自由貿易區共同有效優惠關稅方案協議」(Agreement on the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Scheme for AFTA)使東協各國間往來流通大多數產品皆可使用優惠稅率甚至是零稅率(僅農產品及少數特定產品不適用),此舉也促成並鞏固現今東協地區經濟整合自成一體的型態。

另外,東協各國更進一步簽訂「CEPT原產地規則」(Rules of Origin for the CEPT scheme for AFTA),在此規則下,會員國由另一會員國進口一產品,若該產品之產製成分有40%係源自東協會員國,即可被認定為源自東協之產品,便可適用CEPT而享受優惠稅率。若我國投資者能妥善規劃其營運流程,將其部分產製過程移至東協會員國境內使其產品符合CEPT原產地之規定,未來於拓展東協其他國家市場時將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然而將部分產製過程移往東協國家,往往涉及營運流程之改變及大額資本投資,仍有待投資者事先進行審慎評估。重大投資固有機會向當地政府申請各項稅務或非稅務之優惠或補貼,惟如何順利取得預計投資案件得享有之租稅優惠仍有待企業向當地政府或外部顧問諮詢。另外依產業不同,投資案件亦可能涉及當地各項法規之限制及要求,投資者應將各項潛在利益及成本進行整體評估以做出最適決策。

最後,台商投資東南亞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投資時可考慮結合產業鏈中上下游廠商一同前往,在當地串起完整的產業鏈,並打造更高價值的產品,以在東南亞的市場中取得有利之競爭地位。

出處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