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陸新藥產業崛起 台廠新威脅
內容 當台灣還沈浸在101跨年絢爛煙火浪漫的氣氛裡,在上周(2017年1月3日) 尚處於虧損的大陸新藥公司歌禮宣布完成了1億美元的B輪募資,開啟了新的一年大陸資本市場對於創新藥的新樂章。歌禮公司創辦人吳敬梓僅四個月就完成此輪募資,顯示大陸資本市場對新藥企業的熱情持續上升。

過去一年,中國大陸生技產業的創新型研發企業的募資金額創下新高。11月信達生物製藥完成2.6億美元的D輪募資,為去年最高單筆投資金額,成為2016年全球生技醫藥私募規模第二大(僅次於今年8月美國Moderna Therapeutics的4.74億美元融資),而該公司前年1月才完成1億美元的募資;私募規模全球第四大的中國大陸藥企基石藥業,則是在7月份獲得了1.5億美元注資,上(12)月亞盛醫藥也剛完成了人民幣5億元的B輪募資。

這些公司憑什麼本事取得資本市場的青睞?以成立於2011年的抗體公司信達生物為例,成立五年內建構了12個抗體新藥產品線,其中四個項目進入臨床,包含已進入臨床三期的三個項目。大量的新藥研發投入造成的虧損並未妨礙它於2015年與國際藥廠禮來(Eli Lilly)製藥達成戰略合作,獲得包含首付款(up-front payment)與里程碑款(milestone payment),潛在價值共33億美元。

信達持續投入鉅資發展抗體藥物的成果,吸引了國投創新旗下的投資基金領投,以及中國平安、國壽大健康、淡馬錫、高瓴資本等的強力支持。

2011年成立於杭州的歌禮生物,自2013年起,陸續取得自羅氏大藥廠、美國生物製藥公司Presidio授權引進直接抗病毒藥物(DAA)ASC-08及C肝新藥ASC-16,在大陸可望取得第一張C肝新藥藥證,憑著在中國First-in-Class的成績,及逾千萬患者的中國C肝市場需求,陸續獲得濱江投資、高盛集團、康橋資本、天士力等專業資金支持。

過去,大陸藥企眼中除了營收還是營收,市場份額遠大於創新價值,沒有營收獲利,想募資比登天還難,只要仿製就能上市賺錢,做新藥的都是傻瓜。

現在,必須國內外沒有上市的才叫新藥,新藥地位與價值一飛衝天,資金開始大筆挹注在具代表性的新藥企業上,資金是新藥產業的最大動能,大陸的新藥產業列車開始加速啟動。

把焦點移回國內,台灣生技新藥產業起步的比大陸早,包括智擎、中天生技集團、太景、醣基等多家新藥旗艦企業,有的已經取得藥證、或對外授權、或完整新藥產品線進入人體臨床,分別瞄準癌症、肝疾病、過敏、代謝、感染等市場,產品線多屬於First-in-Class 或是 Best-in-Class新藥,其中不乏具有世界競爭力的旗艦型新藥,產品實力絕對不遜於大陸的當紅新藥新貴,中天生技今年更獲邀請於35屆J.P.Morgan Healthcare Conference(全球最重要的生技交易與投資年會)上發表集團創新藥專題報告。

如果拿兩岸代表性的的大型新藥企業創新實力相比,台灣依然領先大陸一段距離,諸如泉盛的全人抗體新藥、醣基的醣分子新藥、協和的適體與癌症幹細胞新藥,都不是大陸當紅藥企所能匹敵,甚至國際大藥廠也未必能夠與之抗衡,但是,台灣的創新優勢在大陸急起直追下越來越小,而占盡市場優勢的大陸藥企不但取得陸資的追捧,更在締結市場戰略同盟的外資大藥廠與國際資金的推波助瀾下,敢大筆資金放手一搏的投入創新研發,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三年,台灣生技新藥產業前景堪憂,資源的相對擠壓與國際合作的劣勢,會逐漸窒息這個未來台灣核心產業。

近十年在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的擘劃下,台灣已經建立很好的生技新藥產業政策,許多法人資金因此願意大筆投入高風險生技新藥,一度生技總上市櫃市值超過兆元,現在台灣生技產業正處於低潮的調整期,並面臨大陸生技與新藥的崛起,政府與企業都不宜掉以輕心,政府可以帶頭與企業合作籌設大型生技投資基金,積極鼓勵引導資金投資生技產業,擴大生技資本市場規模;企業則可考慮加速合併一起打國際杯,早日跨出台灣市場,在浩瀚的藍海中找到立足之地,為台灣下一世代產業打開一條康莊大道。
(本文是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