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大型製藥商將以抗癌藥為創新藥品主力,且可能把海外資金匯回美國,使一些正在研發新藥的小廠成為購併目標,特殊藥與學名藥公司將擴大研發投資,找尋新成長動力。醫療設備業可望藉新產品提振銷量。
2017年製藥業雖仍將加速創新,但卻可能因整體製藥業的投資題材不利,例如市場焦點從防禦類股轉向成長股等,因而使製藥業股價蒙上陰影。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勝選,雖使政府對藥價的干預壓力減輕,但藥價負擔者仍將要求藥廠降價。由於大廠可能將把海外資金匯回,因此一些正在研發新藥的小廠將成為購併目標。藥品創新方面,將由抗癌藥擔綱。
美國製藥股2016年表現不如大盤,主因必治妥及禮來的新藥未成;歐洲製藥股更遜,諾和諾德因成長展望下降一度重挫40%。展望2017年,製藥股仍將因投資人胃口轉向成長股而承受壓力,只能靠個股表現,例如諾華及賽諾菲可能因業績翻升而受益,及阿斯特捷利康、必治妥與莫克可能有新藥而相對較有利。
製藥股平均本益比雖僅14.6倍,遠低於大盤平均水準。最低的拜爾僅11.9倍,但仍因為孟山都的合併案未定而使股價毫無起色。業績展望最佳的是艾伯維,預料銷售額將成長10%,每股盈餘將增加14%,但股價仍偏低,本益比僅12.6倍。
大藥廠今年仍將聚焦於較小規模的購併案。輝瑞、賽諾菲、嬌生及艾伯維都有購併計畫,因籌資成本仍低,且業者可能把海外資金匯回。各大藥廠將與安進、吉利德等生技公司競逐一些小型購併案。
由最近生技業買主的發言,顯示購併目標的價值穩當。生技業一向是大藥廠及生技大廠的購併目標,以引進新的成長動力、科技及研發中的新藥。不過目前小型公司的股東仍對購併價格存有不實際的期望,因而影響購併的進度。
由於川普政府將對大企業海外現金提供「租稅假期」,業者可能從海外匯回資金;其中一部分當然會用來加發股利或買回庫藏股,但仍會有一部分用來購併美國小型生技業者。估計美國四大製藥公司在海外共有逾500億美元現金。
川普勝選且共和黨全面掌控國會,使政府要求業者降低藥價的壓力減輕,而如果「歐記健保」部分被推翻,也能減輕製藥業的稅負。但民主黨議員已提案要求降低私人與政府的藥費;若共和黨不能封殺此案,多家大藥廠及生技公司的毛利率將承受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