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彭博2017展望/策略轉彎:「學名藥業」擴大研發投資
內容
特殊藥品與學名藥公司以往藉併購擴充產品陣容,並透過調漲價格提高營收,但這種傳統模式在2017年將面臨考驗,促使業者擴大研發投資。
特殊藥品業者2017年在藥品訂價上所面對的政治壓力,應該會少一些,不過美國國會對於個別案例的調查仍不會少。特殊藥的價格可能仍會以每年9%到10%的幅度上漲,但在市場歷經一番整併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核准的新藥增加後,特殊學名藥的價格正處於承受下跌壓力的階段。美國準總統川普上任後,特殊藥品製造商在美國的訂價壓力可望減輕,因為川普的政策方針並未見到限制藥價的規劃,反而聚焦在改革FDA對新藥開發與核准的流程。眾院議長萊恩的健保改革方案中,並未把品牌藥和生技藥的價格列為改革目標,歐記健保等現行社福系統才是他瞄準的重點。
業者若繼續投資擴充旗下藥品陣容,且能靠自身營運驅動成長、而不是只靠併購壯大規模,生意可望持續興隆。
Shire、Endo、Teva和Mallinckrodt等特殊藥製造商,預料將繼續帶動零售藥支出的成長。根據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的統計資料,特殊藥品的支出,從2009年的145億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70億美元,平均增幅11%。特殊藥品在零售處方藥支出的占比在2009到2015年之間增加33%,從5.7%攀升至7.6%。
特殊藥製藥廠的吸引力,在於產品線豐富,且競爭相對有限,要取得監管當局的核准也較快。針對慢性病開發的藥品,具備有價值的長期成長潛力,但市場歷經一番洗牌後併購標的所剩不多。
儘管如此,特殊藥製藥業依然可能出現另一波併購潮。
Teva、Endo、Shire和Jazz等特殊學名藥商,目前都在為捍衛重大專利權奮鬥,今年訴訟結果將陸續揭曉,關係到這些藥廠接下來的營運方向和成績。
出處
經濟日報/編譯 廖玉玲、湯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