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神隆 打造製藥一條龍
內容

台灣神隆從南科一片甘蔗田裡「一磚一瓦」堆疊,本月神隆成立滿19歲,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抗癌原料藥廠,下一步要扮演華人與歐美抗癌醫藥產業的「價值鏈樞紐」。

神隆總經理陳勇發指出,這兩年是「轉骨年」,下一步神隆要完成橫跨兩岸的抗癌原料藥廠,還要打造從原料到製劑(抗癌針劑)「一條龍」的供應鏈,並跨入新藥開發業務。

神隆今年8月宣布與中生醫藥簽訂合作協議,攜手研發口服慢性心臟衰竭新藥產品,這是公司首件自先導藥物(lead compound)開發階段就投入的合作計畫。

神隆第3季營收9.91億元,稅後純益1.66億元,每股純益0.22元,與首季相較持平;前三季稅後純益5.11億元,每股純益0.67元。相較於過去兩年的「潛龍在淵」,未來能否擺脫泥淖,再現「飛龍在天」氣勢,受到市場矚目。

神隆是由統一集團長年投資,目前統一握有近六成股權,也是統一投資的唯一大型生醫產業。目前神隆在全球有近400家客戶,前20大客戶都是全球生醫巨擘,到今年9月為止,在全球共取得741項藥物主檔案(DMF),屬於美國的DMF有51項,其中有31項為抗癌產品,數量為全球獨立原料藥公司之冠。

 

創業募資路艱辛 高清愿力挺

 

1995年,神隆共同創辦人馬海怡在辛泰藥廠(Syntex)擔任副總;辛泰一年營收超過22億美元、全球員工超過1.2萬人,當年被全球藥業巨擘羅氏(Roche)併購後,即裁員近萬人。還包括馬海怡、辛泰生產副總鮑伯艾爾斯(Bob Ells)、研發副總詹維康、資深業務主管鮑伯庫克(Bob Cook)等人,因此下決心開創新事業。

成立藥廠必須人才、技術和資金,當時四人分工合作,庫克和艾爾斯撰寫英文版投資計畫;馬海怡和詹維康出面向金主簡報,從此二人就過著拎著皮箱闖江湖、以飯店為家的生活。

1995年,台灣生醫產業仍在萌芽中,生技對傳產集團大老闆而言就像天書,經過三年的奔波,1997年由於募資不順,四人就在差點放棄時,當時工研院化工所所長李鍾熙一通電話的鼓勵,讓馬海怡決定堅持下去。

由於神隆團隊的精誠,統一企業已故董事長高清愿親自出面聽取募資簡報,他在聽完簡報後說:「人生一張嘴,不是吃食物,就是吃藥。」因此決定出資。目前統一持有神隆股權近六成,前後由高清愿及台南幫大老南紡董事長鄭高輝擔任董事長。

由於統一注資,接著行政院開發基金(國發基金)、台糖、兆豐銀等大咖湧入,從此募資過程就很順利;1997年神隆銀彈糧草齊備,國際原料藥戰正準備開打。

 

通過美FDA查核 打響第一砲

 

募資完成後,神隆台灣廠的建置從廠房、設備、生產線作業等,均必須符合美國和台灣藥品現行優良製造規範(CGMP)的雙重標準,建廠難度比一般藥廠高出幾倍。神隆創辦團隊知道,業務不能等廠完成才啟動,必須一邊招兵買馬、一邊尋找管道,「必須有能力同時接好幾個球。」

當時神隆第一個臨時辦公室在統一台北總部的台北市東興路地下室,研發部門則在成功大學的兩處實驗室、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實驗室、台糖實驗室,還有位於台南善化文昌路透天厝的品質管制(QC)部門。為建立業務管道,創辦團隊開始奔走歐美市場,詹維康則率先鋒部隊尋找技術合作單位。

1999年10月南科藥廠竣工後,2000年7月「首批符合GMP標準的原料藥SPT1011」正式量產出貨。2001年10月,神隆成為台灣第一家整廠通過美國FDA查核的原料藥廠,消息傳出後,就有國外客戶前來洽詢合作機會。打響第一砲後,神隆就開始進行「全球布局」,並在大陸江蘇昆山成立技術研發中心神隆生化。

但是早年那段時間,外界蜚短流長、謠傳不斷,高清愿仍表態支持。他認為,龜甲萬醬油和統一超商都是虧了七、八年才開始賺錢,何況神隆是高科技產業。

神隆也積極尋求「外援」,後來由台灣生技產業界四大天王之一的趙宇天出面,在檢閱財報與技術後,決定注資近3,500萬美元,使神隆得以開創另一番新局。

神隆的目標是要做全球「全方位的特殊學名藥龍頭」,從抗癌原料藥的開發到抗癌針劑的製備,雖然每一步都很艱辛,但神隆並未停下腳步。下一步要「扮演大陸與歐美抗癌藥品間的價值鏈樞紐」,神隆的全球醫藥供應鏈版圖還會繼續擴大。

 

轉動雙引擎 毛利率逆勢升

 

神隆總經理陳勇發表示,神隆現在轉型期,公司將不再只靠原料藥的生產,從原料藥跨入製劑,手上已經有多個產品陸續申請藥證,並繼續跨入中國大陸市場。另外,新藥原料產品也會繼續開發,未來三年與夥伴合作的新藥產品也會陸續上市,成為下一步成長的重要動能。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神隆近兩年在轉型期,營收未有明顯成長,這兩年公司做了什麼改變?

答:這兩年看似營收沒有成長,但事實上毛利率卻逆勢上升,因為內部做了很大努力,但公司轉型需要時間,先要把公司穩住,培養下一個階段的產品,這是當前的策略。

神隆在2014年歷經產品組合的重整,當年的毛利率降很快,最差的時候掉到36%,不過去年已經回穩,今年上半年回升到44%至46%。但更重要的是,神隆賣給夥伴的產品價格並未調升,毛利率上升靠的是「優化產能與製程」以穩住獲利。

問:近兩年學名藥與新藥開發的比重如何分配?

答:做學名藥(原料)的公司永遠在跟時間賽跑,一直在看有什麼產品專利快過期,搶時間把產品做出來,搶利潤。因此神隆會一直開發新產品。不過,挑產品開發很重要,例如有些藥品專利即使過期,但仍可以用數十年,甚至上百年,如阿斯匹靈。神隆就是要找這樣的利基產品,來開創生存空間。

這兩年內部調整學名藥與新藥的開發比重,學名藥的比重一直在上升,學名藥原料藥開發占比從2013年的七成,去年已經逐漸達到九成。

因為新藥代工的風險原本就大,新藥從開發到上市,對原料藥公司而言,成功率僅有5%至10%,而且即使成功上市,銷售的狀況也不是原料藥公司能夠掌握,這方面的風險較大。2014年內部調整策略,把學名藥產品比重拉上來。此外,也配合夥伴搶市占率,把部分產品價格降低,並用技術與管理把利潤彌補回來。

問:新藥風險大,但仍繼續開發新藥的主因?

答:神隆做學名藥原料又要做新藥代工,其實是兩個互補的模式,在學名藥方面,公司擁有較多的主控權,會主動尋求產品、開發,但新藥就像是「導航」,可以讓公司與全球製藥趨勢保持接軌。

如果經營原料藥公司像開車,只做學名藥可能會把車開向未知的地方,新藥代工是當前(製藥領域)最新的方向,但還是要看全球新藥的走向。

問:神隆從原料藥到製劑一條龍的想法,迄今有無改變?

答:2012年已經準備要進入製劑市場,這個策略從未改變。目前已經開發兩個學名藥製劑產品,近兩年內有機會批准,然後就會啟動生產,也將會貢獻營收。另外,手上還有四個臨床三期的新藥產品,客戶都在準備申請藥證,未來三年內將成為重要的成長動能。特別的是,神隆還有很多國際合作案,尤其在大陸市場有合作的製劑廠,都將成為下階段製劑生產的生力軍。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