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業角度上看,東南亞長期以來都是由多個發展進度各異、規模較小的市場所構成的有趣組合,但這一局面正迅速轉變。
歷經逾11年的籌備,東協經濟共同體將於2015年12月31日成立,東協十國建立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的夢想即將實現。而這個里程碑可望為亞洲區內及國際投資者帶來新一輪的成長契機。
東南亞國家聯盟包括汶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經濟統一的東協將擁有6.4億人口,合計生產總值將達2.4兆美元:若視為單一經濟體,東協在全球排名第七,規模比印度大25%。麥肯錫預測,東協中產家庭的數量到2030年將成長逾1.63億戶。
建立東協經濟共同體任重而道遠,今年底的慶祝活動並非這段旅程的終點。2012年公布的東協經濟共同體最新評分紀錄估算,各成員國截至當日已達成67.5%的整合目標。儘管此後取得了進一步進展,部分最棘手的問題仍有待解決,包括食品和主要服務業的自由貿易。
東協各國的情況十分多元,令建立適用於所有國家的單一市場更具挑戰。其最富裕成員國新加坡的人均所得,是最貧窮成員國緬甸的逾20倍;區內既有君主專制政體,又有共產主義國家;東協在不干涉原則的基礎上建立,意味著任何措施須經所有成員國同意方可實施。
即使未臻完美,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成立仍是一個里程碑,表明各成員國致力攜手尋求進一步融合。
隨著潛在綜效逐漸明朗,整合的步伐近來也跟著加快。該區的多元化既是挑戰,也是無可比擬的自主成長機會:區內既有資源供應商,又有資源消費者;高附加價值的生產商生產量大利小的生產商想要的貨品,反之亦然;人們清楚認識到,只要同心協力,東協可用自己的方式與全球最大的生產商和市場展開競爭。
但要實現這一點,東協需要保持融合的動能。邁向共同市場的最後幾步將最為艱難,因為它們對本土利益的衝擊最大,但也最為關鍵,有助於要實現持續和公平成長的目標。
東協有三大環環相扣的優先要務:貿易、金融和基礎設施互通互聯。
東協需繼續掃除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包括服務業相關壁壘)。亞洲不少新成長動力將來自服務業,尤其在泰國和馬來西亞等中等收入國家,如果可以善用區域內人才,而非僅限於國內人才,將取得更迅速和穩定的進展。
對金融服務而言,這一點尤其重要。暢通的跨境銀行服務將促進供應鏈在區域廣度及技能深度兩方面的發展,並可匯集資金,用於推動下一階段成長的重要投資。
此處的投資是指基礎建設。如不投入更多資源,建設公路、鐵路和港口等使貿易成為可能的基礎硬體設施,以及為此提供資金的金融架構,建立自力發展的強大東協經濟體的宏願將無法完全實現。東協各國普遍認知他們需要更多更好的基礎設施,但卻難以找到可持續的基礎建設融資方式。
亞洲過往依賴銀行貸款滿足大部分融資需求,但考慮到基礎建設投資的規模和持續時間,則需另循途徑。東協需要更具深度、更緊密聯結且更有效率的本地債券和股票資本市場,將儲蓄轉化為下一階段成長的投資。它還需要統一的監管制度,保障借貸雙方。
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完整願景是建立一個在基礎設施、商業和金融上互通互聯的區域。12月31日固然意義重大,但並非進程的開始或結束。該組織的創立者可以自豪地回顧成就,但堅定向前邁進更加重要。
(作者:祈耀年/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集團總經理兼亞太區工商業務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