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人才…生技產業發展關鍵
內容 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BTC)近期閉幕,會中報告提及,2014年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對全球生技競爭力評比結果,台灣排名17名,持續領先韓國,超越日本、以色列,但台灣卻在人才排名31名。這樣的結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會議上,台灣生技產業人才問題,引起BTC委員討論,委員指出,台灣須改善薪資及法規制度和發展環境,並打破國籍的限制,不拘一格引入全球的生技專家,為國舉才。

據Scientific American的調查,我們在生技產業競爭力上,超過日、韓、以色列,但卻輸給香港、新加坡。照理來說,後兩者在一般的認知並未優於日、以兩國,因此評比客觀性不無疑義。但台灣在生技基礎法規、聚落、環境的建構上,經過十年努力,已漸臻健全,資金的活絡也受到矚目。

再者,Scientific American調查,是聚焦「產業人才」之競爭力,而台灣生技產業仍萌芽階段,雖產業人才評比排名落後,仍可檢討、補強,而無須過度擔憂。

但積極的看,人才是產業關鍵,我們既然在這方面吃虧,則連帶在生技的智財、產品競爭力都顯得較弱,而這三項正好高度相關、互相影響。換言之,生技人才的素質,將決定該國的生技產業價值。

人才可以帶來關鍵技術,而關鍵技術受要到完整的智財保護,才會凸顯其價值,而所謂的「關鍵技術」,更牽涉到生技研發的選題、影響產學合作內容。

反過來看,若台灣能選到對的、好的題目,也就能掌握到產業發展的重點,那麼對於培養出好的生技人才,也有正面助益,這是一個必然的、正向的循環。

BTC委員觀察報告中,有所謂的「產業出題、學研解題」這樣的「類口號」,但委員們都知道,其實發展一個產業並沒那麼簡單。台灣生技產業仍在萌芽,真正的挫折與困難還沒來,要如何出題?假設出的題目都很「短期」,那更不利,因為產業發展一定要有縝密、長期的布局。

這次BTC結論中,聚焦從「生物經濟」的角度來看台灣的未來,這是個好方向,因為生技原不止醫材、藥品,還包括工業與農業生技。其中,工業生技中的原料藥製程、小分子化合物及生化材料甚至環保能源,皆可利用生物技術。另外,也可利用酵素、或合成生物學的方法來發展更有利基的產品,讓生物產品生產更有效率。

過去十年,台灣之所以把重點放在高階醫材、新藥,是我們這方面太弱了,但現在,台灣在上述兩個領域已就定位,因此我們必須考慮「下一個階段」,台灣要發展什麼樣的生技產業。

目前,台灣在健康生技(包括醫材、藥品、保健食品及醫療照護)工業生技(包括化學、環保能源、材料及食品等)、農業生技(農林漁牧)總產值約2.09兆元,工業生技比農業生技產值高,約6,000多億元,農業生技約4,000餘億元,健康生技部分約1兆元。

若從大處著眼,台灣生技產業早就超過兆元,而不僅藥品、醫材產值的3,000多億元而已,但在可見的未來,2020年以前,我們生技產業每年的成長將達到5.18%,若有政府的鼓勵、找到方向,則超過6%沒問題,到那時台灣生技產值將逾3兆元。

展望未來,台灣過去在發酵方面的技術能力都很強,但是缺乏新科技的引進,如缺少遺傳工程、合成生物等,從這角度看,確實有必要改善,因為新技術沒有進來,僅有傳統技術,產業發展難免裹足不前。

過去台灣在電子業蓬勃發展並養成大規模量產能力,但卻少有公司繼續大力投資研發,導致台灣雖稱電子大國,每年仍須付出大筆技術權利金,而生技比起電子業更需要關鍵技術與智慧財產,這是我們該警覺的。

可喜的是,我們既然知道人才問題的關鍵在哪裡,希望經BTC的討論與建議後,有解決辦法。

(本文是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口述)
出處 經濟日報╱記者黃文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