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醫療保險財源緊縮,組合性藥物重要性擴大
內容

全球醫療保險財源緊縮,引發全球藥品市場質變;東生華(8432)總經理陳俊良預期,在藥物經濟學的考量下,未來改良劑型藥品將大行其道,特別是能替醫院及病人節省支出的組合性藥品,在美國、中國大陸等大型藥品市場的應用比率將逐步拉高。

陳俊良指出,因新藥核准速度變慢,研發時間拉長,提高新藥研發的失敗率,為避免專利懸崖後的營收斷層,國際大廠的研發也有轉向趨勢,特別是全球藥品市場自2009年起發生一個重要的質變,學名藥的市場成長超越了專利原廠藥;他認為,在藥物經濟學的考量下,未來全球藥廠專注的目光將轉向三個重要領域,分別是預防醫學的疫苗、學名藥及組合性藥物。

陳俊良表示,全球藥品市場規模近1兆美元,台灣過去占全球藥品市場的比重約0.5%,這幾年因健保降價及人口紅利較少,占全球比重逐年下滑,目前約降至0.46%左右,但老年化社會支撐藥品成長的關鍵因素,根據國內專業機構研究,如果以台灣65歲以上人口佔比約16%來算,每年藥品市場的成長應該有9%左右,近年成長遠不及該水準,主要就是政府財源的因素。

他認為,不僅是台灣,美國兩黨無法達成協議,造成政府已關門三天,關鍵的爭執點就在醫保改革,未來在政府支出的考量下,能替醫院、保險機構及病人節省支出,又能降低副作用、提高療效的組合性藥品重要性將逐步增加;而以目前來說,美國複合劑型藥品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未來適應範圍將逐步擴大。

除了美國市場,他也說,中國大陸十二五提出8,500億人民幣的醫療支出,雖總額看來不小,但如果平均分布於每個人,每人可得的金額也不大,這代表中國大陸醫療支出未來也將面臨壓力;而目前中國大陸使用組合性藥物的比重還低,未來在支出考量下,也有很大的成長機會。

他也認為,台灣生技廠以中小型為主,研發全新成分藥物不見得是最好的路,特別是每個新藥的研發費用至少需斥資8-10億美元,不是每家廠商都負擔的起,相較之下,選擇開發成本較低、開發速度較快且有一定程度進入障礙的特色藥物,反而可能是台廠的新出路。

出處 精實新聞/記者 蕭燕翔